胡霆桂:一碗“孝亲罚”,治服全县歪风
胡霆桂在铅山县当主簿(相当于现在的县府司法助理),那会儿朝廷查“私人酿酒”查得比谁都严,按规矩,抓着私酿的就得受罚。
结果有天,一个媳妇气冲冲跑到县衙,把自己婆婆给告了,说婆婆偷偷酿酒,求胡霆桂把婆婆法办。胡霆桂没急着叫人抓婆婆,反而盯着媳妇问了句:“你平时对婆婆孝顺不?”媳妇想都没想就拍胸脯:“当然孝顺!”
胡霆桂听完,当场撂下话:“既然你孝顺,那你婆婆犯的错,你就替她受罚吧。”接着就按“私酿酒”的律法,让人打了媳妇几板子。这事一传开,铅山县的人全被震住了——没人再敢因为这点小事告家里长辈,连私酿的风气都悄悄停了,整个县的治理一下子变顺了(不过《姑苏志》里说,这事其实是赵舆夫干的,可能是记载有偏差,但不妨碍这招“以孝治事”的妙)。
【管理智慧】
一、胡霆桂的“反套路逻辑”:不抓“私酿小错”,专治“告亲大恶”
他看似“不讲理”,其实把“轻重”算得门儿清——当时的矛盾根本不是“婆婆私酿”,而是“媳妇告婆婆”:
1.私酿是“生存小错”,可劝可改:婆婆私酿大概率是为了补贴家用,不是大奸大恶,好好说就能停;
2.告亲是“风气大恶”,必须狠治:媳妇嘴上说孝,转头就把长辈告到官府,这要是不刹住,以后谁都敢为了小利卖亲情,全县的家庭和睦都得毁;
3.“罚媳妇”是“一石二鸟”:既戳穿了媳妇的“假孝”,让她明白“孝不是嘴上说的”,又给所有人敲警钟——“告长辈的代价比私酿还大”,比到处抓私酿的人管用多了。
二、“胡霆桂式调解”:不纠结“对错”,先修“亲情”,问题自然解
胡霆桂这招“先治人情,再管小错”,现在社区、家庭调解里经常用——遇到亲属间因为小事告状的,不先掰扯“谁对谁错”,先拉回“亲情”这条主线,问题反而能轻松解决。
三、别误解“孝治”:不是“愚孝护短”,是“抓准主要矛盾”
有人觉得胡霆桂“罚媳妇”是“愚孝”,其实不是——他没说“婆婆私酿没错”,而是在“两个错”里选了“更该治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