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智囊里的管理学 > 第13章 上智之一《见大》12 王猛

第13章 上智之一《见大》12 王猛(1 / 2)

王猛:“灵活执法天花板”,军法是工具赢仗是目的

王猛带着十六万骑兵去打燕国,燕国的慕容评把兵屯在潞州,两边就这么僵住了。王猛派将军徐成去侦察燕军情况,说好中午就得回来,结果徐成磨蹭到天黑才露面。王猛当场就火了,立马喊着要把徐成砍了——军法面前可没情面讲。

这时候大将邓羌急了,赶紧跑过来求情:“现在敌人比咱们人多,明天一早就要开战,这节骨眼杀自己人太亏了,要不先饶他一回?”王猛没松口:“今天不斩他,以后军法谁还当回事?”邓羌也是个护犊子的硬茬,接着硬扛:“徐成是我手下,迟到该杀,但我愿意带他上战场拼命,用战功抵他的罪!”结果王猛还是不答应。

邓羌当场就炸了,扭头回自己军营,立马擂鼓整兵,摆出一副要跟王猛“开干”的架势。换旁人可能就硬碰硬了,但王猛眼尖,一眼就看出邓羌这是重义气、有血性,不是真要反。他赶紧派人去传话:“将军别冲动,我这就放了徐成!”

徐成保住小命后,邓羌立马来给王猛道歉。王猛一把拉住他的手,笑着打圆场:“我这是故意试探将军呢!你对自己手下都这么够意思,对国家肯定更上心!”

冯梦龙点评:别死磕规则,得看最终结果。有人可能觉得,邓羌为手下求情是“讲私情”,带兵对峙是“耍横”,王猛被“逼”着放人才是“丢面子”。但反过来想:杀了徐成,确实能立一时军威,可少了个能打仗的人,还把邓羌这员猛将推到对立面;放了徐成,看似“破了规则”,却换来了两员大将拼命杀敌,最后打赢了整场仗——哪个更值?

军法的核心从来不是“罚人”,而是“能打胜仗、保家卫国”。只要能达到这个核心目标,偶尔绕开“死规矩”根本不叫事儿。这就像老话里说的,真正的智慧得会灵活变通,就像圆规能转着圈画圆,怎么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门道。

【管理智慧】

一、王猛的“灵活执法逻辑”:军法是工具,赢仗才是真目的

王猛没真的要跟邓羌翻脸,也不是怕了他,而是算得明明白白——死抠军法斩了徐成,看似维护了规则,实则会丢了邓羌这员猛将,还可能寒了将士的心,得不偿失。他的操作藏着三个“管理者智慧”,放到现在职场也照样能用:

1.不盯着“错”,先看“用”:徐成违期是错,但他懂侦察;邓羌“逼宫”是过,但他能打仗。要是斩了徐成,邓羌闹情绪,明天开战少了俩能打的,输了仗才是真的亏——比起“纠正小错”,“保住战斗力”更重要;

2.顺“情”收“心”,比硬压管用:邓羌为徐成求情,甚至敢跟主帅叫板,说明他重情义。王猛顺着他的意放了徐成,邓羌会觉得“主帅懂我”,打起来自然拼尽全力;要是硬斩徐成,邓羌说不定会消极怠工,反而拖后腿;

3.给“台阶”保双方体面:最后说“我就是试试你”,既没承认自己“服软”,保住了主帅威信,又夸了邓羌“仗义”,让邓羌有面子。管理者要是总想着“我不能输气场”,硬跟下属死磕,反而容易把关系搞僵。

二、当代“王猛式管理”模式:别死抠制度,灵活才能出业绩

王猛的“执法不教条”,现在很多聪明的管理者都在学——遇到下属犯错,不先想着“按规定罚”,而是看“犯错的原因”“这人的价值”“对目标的影响”,最后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效。

这就是王猛的逻辑:制度是底线,但不是天花板。当下属的“错”是为了把事做好,若某员工对目标有帮助时,灵活处理比死抠规则更划算。

三、评注的“管理真相”:圆融用智,比死板执法更高级

评注里冯梦龙说“圆若用智,唯圜善转,智之所以灵妙而无穷也”——意思是管理要懂得灵活变通,别一根筋。王猛看似“妥协”,实则是最高级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