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智囊里的管理学 > 第7章 上智之一《见大》06 胡世宁

第7章 上智之一《见大》06 胡世宁(1 / 2)

胡世宁:古代“识才反套路达人”,书面评语真不靠谱

太子太保胡世宁是仁和人,当时担任左都御史,管着朝廷官员考察的事儿。正好到了官员考核期,有大臣提议“禁止官员私下见面沟通”,怕有人走关系、搞小动作。

胡世宁直接反对:“我的官职本来就是‘考察’为名,要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能力行不行,不跟他当面见、听他说话,怎么能摸清他的心思正不正、本事够不够?要是把官员之间的私下接触全禁了,只靠一张书面考核表来判断,那评语里的好坏全是虚的,想选出真正的人才,根本不可能!”

皇上觉得他说得对,就没禁“私谒”——胡世宁这波没跟着“防内耗”的大流走,反而抓住了“识才的核心”:纸面信息永远不如当面接触来得真实。

冯梦龙点评:防“歪门邪道”,别忘招“真才实干”。虽说公孙弘是个为了迎合权贵、歪曲学问的人,但好歹还会开个东阁专门招揽贤人。现在有些人倒好,对防备“搞小动作”的奸人抓得比谁都紧,可在招揽真正的贤才上却一点不上心。结果真到要办事的时候,就天天感叹“没靠谱的人可用”,这不就是自己顾此失彼嘛!

【管理智慧】

一、胡世宁的“反常规识才观”:不是要“防私”,是要“防‘纸上识人’的坑”

胡世宁反对“禁私谒”,不是鼓励走关系,而是戳破了“靠书面材料识人的漏洞”。他的逻辑拆开来,放到现在的职场招聘、人才考核里,照样戳中痛点:

1.“看貌听言”才是识“心”的钥匙

光看“考核表写‘责任心强’”“简历写‘沟通能力好’”没用,得当面聊——看他说话有没有逻辑,面对问题时的反应够不够稳,甚至肢体语言里藏的态度(比如是不是敷衍、有没有耐心),这些都是纸面信息给不了的;

2.书面评语最容易“失真”

要么是“老好人式评价”——谁都不得罪,只写优点不写缺点;要么是“数据式偷懒”——只列“完成xx任务”,不提“怎么完成的、有没有后遗症”。靠这些判断人,要么招错人,要么漏了真人才;

3.“私谒”不是“走关系”,是“深度了解”

官员私下见面,可能是聊工作里的难题、分享做事的思路,这反而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就像现在同事私下聊项目,比在会议上的“官方发言”更能暴露真实水平——禁了这种接触,反而断了识人的路。

二、当代“胡世宁式识才”案例:职场里,“当面聊”比“纸面评”靠谱10倍

胡世宁的道理,现在很多聪明的公司早就用在招聘和考核上了——不迷信简历和考核表,反而靠“多轮面谈+场景测试”抓准人,避开“纸面人才”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