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五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具深意。
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不仅是自然,还有这片历经变革终于步入正轨的江山。
持续数年的新政如同春雨,涤荡了积弊,催生了新芽。
北疆都护府传来奏报,第一批移民屯垦的百姓已适应塞外生活,与归顺的胡人部落相处渐睦。
江南税赋连年稳步增长,市舶司新开的海外贸易航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而最为人称道的是,去岁科举取士,寒门子弟占比已逾六成。
大量新鲜血液注入朝堂,使得政务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秦易深知,这煌煌盛世的图景,绝非他一人之功。
那些在深宫之中,于幕后为他运筹帷幄、稳定内廷、甚至直接参与国策制定的女子们。
她们的智慧、坚韧与付出,是支撑这庞大帝国稳步前行不可或缺的力量。
是时候,给予她们应有的名分与尊荣,也让那些命运与原轨迹早已截然不同的“金钗”们,在这全新的时代里,找到各自安身立命的归宿。
这一日的大朝会,气氛格外庄重肃穆。
寅时刚过,文武百官便已按品阶序列于太和殿前广场,身着崭新的朝服,屏息凝神。
当晨钟敲响,宫门次第洞开,百官沿着御道缓缓步入大殿时,都能感受到一种非同寻常的意味。
九龙鎏金宝座之上,秦易身着玄黑底绣金龙十二章纹衮服。
头戴垂十二旒的冕冠,珠玉遮挡后面容看不真切,唯有一股沉凝如岳、掌控乾坤的帝王威仪弥漫开来,令人心生敬畏。
例行政务禀奏之后,殿内陷入短暂的寂静。
秦易缓缓开口,声音透过冕旒,带着金石般的质感,清晰地传入每个臣子的耳中。
“朕自承天命,御极已有五载。这五年来,内抚黎庶,外靖疆场,革故鼎新,推行新政。幸赖祖宗庇佑,文武用命,万民协力,方有今日海内初定、百业渐兴之局面。”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扫过下方。
“然,治国安邦,非朕一人独力所能及。有功则赏,有过则罚,此乃朝廷法度,亦是激励贤能之道。今日,朕要对一些于社稷有功之臣,予以封赏,以彰其绩,以正视听。”
他首先看向文官班列中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的林如海。
“文华殿大学士、左都御史林如海。”
“老臣在。”林如海手持象牙笏板,稳步出列。
“卿家学渊源,品行端方,为官数十载,清正廉明,堪为士林表率。自朕推行新政以来,卿不避艰险,力排众议,于肃清吏治、整顿纲纪居功至伟。更难得者,为国育才,教养出贤德之后,佐朕内廷,功在社稷。特晋封卿为太师,文渊阁首席大学士,总领内阁事务。赐丹书铁券,可免三世死罪,爵位忠睿公,世袭罔替,以酬卿之殊勋。”
这道封赏,可谓文臣之极。
太师乃三公之首,文渊阁首席大学士是实际上的宰相,公爵世袭更是莫大荣宠。
林如海闻言,纵然宦海沉浮数十载,也不禁老泪纵横,深深跪拜下去,声音哽咽。
“老臣……老臣何德何能,蒙陛下如此天恩!唯有效死以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接着,秦易的目光投向武官队列最前方,那两个如同山岳般沉稳的身影。
“征北大将军韩铮,龙骧卫大将军、京畿兵马都督周仓。”
“末将在!”
两人声如洪钟,甲胄铿锵,出列行礼。
“韩卿勇冠三军,谋略深远,北定草原,犁庭扫穴,解朕北顾之忧,功在千秋,特封镇国公,世袭罔替,加授太子太保,赐免死金牌一面,图形凌烟阁。”
“周卿忠勇无双,宿卫宫禁,屡建功勋,朕之安危,赖卿保障,特封武国公,世袭罔替,加授太子少保,赐免死金牌一面,同图形凌烟阁。”
两位大将激动万分,重重叩首。
“谢陛下隆恩!臣等誓死效忠陛下,护卫大周江山!”
封赏完文武重臣,秦易话锋一转,声音变得更加深沉而富有情感,其中蕴含的郑重让所有臣子都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脊背,凝神细听。
“然,朕今日更要着重封赏的,是几位常被世人忽略,却于国于民有着不世之功的功臣。她们身处宫闱,其智慧、胆识与匡扶社稷之贡献,丝毫不逊于在朝任何一位栋梁之臣。朕,不敢或忘。”
殿内落针可闻,所有人都知道,重头戏来了。
“皇贵妃,林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