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待归(2 / 2)

“陛下,秦公爷不日即将凯旋抵京,不知陛下欲以何礼相迎?又该如何封赏,以酬其不世之功?”

首辅的声音在身后小心翼翼地响起,带着显而易见的试探与谨慎。

雍和帝缓缓转过身,脸上竟硬生生挤出了一丝看似真诚、实则僵硬的笑意,那笑意未达眼底,反而更显森。

“秦爱卿立此擎天保驾之大功,御强虏于塞外,安社稷于危难,自然要重重封赏,极尽荣宠,方能显朕酬功之心,亦让天下将士知朕不负功臣!拟旨——”

他踱步回到御案之后,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刻意的、渲染开的激昂。

“加封秦易为太师,晋一等公,赐丹书铁券,享双俸!赏黄金万两,帛五千匹,御马十匹,北珠十斛!其麾下有功将士,着兵部从优议叙,不得有误!”

这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极尽荣宠的封赏,若是寻常臣子得了,只怕要感激涕零,光宗耀祖。

然而,细听之下,这些封赏皆是虚衔、财帛之物。

却唯独没有再提及其最为核心的兵权,也没有让其回归枢密院核心,执掌实际军务。

“另外。”

雍和帝仿佛才想起什么,补充道,语气变得轻描淡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秦爱卿远征劳苦,身心俱疲,凯旋之后,理当好生将养,恢复元气。龙禁卫事务繁杂,关乎宫禁安危,至关重要,岂可再令其操劳?暂且由副统领代管,待秦爱卿休养好了再说。”

夺其兵权!

虽是冠以“休养”之名,暂时代管,但其中蕴含的猜忌、防范与剥夺之意,已昭然若揭,如同利剑出鞘,寒光凛冽!

旨意传出,旧勋集团的核心人物们几乎是欣喜若狂,弹冠相庆。

理国公柳彪在府中花厅内,听着圣旨的内容,忍不住抚掌大笑,对身旁的儿子及心腹门客道。

“看到了吗?看到了吗?陛下终于要动手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自古皆然!秦易这把刀再锋利,如今北疆已靖,他也到了该入鞘的时候了!接下来,就该是彻底清算那早已外强中干、苟延残喘的贾府了!哈哈哈哈哈!”

而这消息对于贾府内部而言,无疑如同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探春与李纨、宝钗三人,在秋爽斋内,对着那本几乎已经翻烂、上面满是亏空的账册,相对无言,空气中弥漫着绝望的沉寂。

王夫人坐在自己房中,默默垂泪,连哭诉的力气似乎都已耗尽。

贾母歪在榻上,听着鸳鸯低声禀报外面的消息,只能发出一声声沉重而无力叹息,浑浊的老眼中是一片灰败。

连一向懵懂、不愿理会这些俗务的宝玉,似乎也清晰地感受到了那无形中笼罩下来的、令人窒息的压力。

变得愈发沉默寡言,常常独自一人坐在怡红院内发呆,连平日里最爱的诗词也提不起兴致。

府中的下人们更是人心惶惶,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偷窃、怠工。

甚至公然顶撞的事情时有发生。

昔日那个规矩森严、令行禁止的国公府,如今已是一派秩序崩坏、末世降临的光景。

就连栊翠庵内的妙玉,也从送饭婆子那日益闪烁其词、支支吾吾的态度。

以及送来的饮食从粗糙到近乎敷衍的变化中,真切的感受到了那股大厦将倾、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刺骨寒意。

她独自跪在佛前,手中冰凉的佛珠一颗颗捻过

却再也无法让心湖平静,第一次开始认真地、带着一丝惶恐地,思考自己这看似方外、实则仍系于红尘的命运,该何去何从。

林府内,林如海接到宫中传出的封赏旨意详情,沉默了许久,最终化作一声悠长的、充满忧虑的叹息。

陛下这是……

鸟未尽,便已思藏弓了啊。

他担忧地看了一眼正在窗前安静习字的女儿黛玉,心中那份不安愈发浓重。

镇国公府内,平儿恭敬地接下了那份充满了“荣宠”的圣旨。

面上平静无波,心中却已是一片凛然。

爷用血汗拼杀换来的不世功勋,最终换来的不是君王的信任与倚重。

反而是更加深沉的猜忌与实质性的权力剥夺。

她知道,表面的荣宠之下,是汹涌的暗流,真正的狂风暴雨,马上就要来了。

而此刻,尚在回京路途中的秦易,接到这份意涵复杂的圣旨时,脸上只是露出了一抹淡淡的、带着几分讥讽的笑意。

该来的,总会来。他早已做好了迎接一切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