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发难与猜忌(2 / 2)

此刻,他只觉得脑仁阵阵刺痛,怒火与权衡激烈交织,几乎难以决断。

就在这僵持不下、几乎难以收场之际。

突然,殿外传来侍卫极其急促的脚步声和高声禀报,带着显而易见的惊惶。

“报——八百里加急军报!北疆急奏!”

一名风尘仆仆、甲胄染血、嘴唇干裂的信使被两名侍卫几乎是搀扶着急速引入殿内。

信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用尽最后力气高高举起一封插着三根染血雉羽、代表最紧急军情的文书,声音嘶哑如同破锣

“陛下!鞑靼部联合瓦剌残部,集结铁骑超过十五万,绕过防线,猛攻宣府、大同!我军寡不敌众,血战三日,防线……防线已被撕开缺口,总兵张将军……张将军力战殉国!北疆……北疆危在旦夕,恳请朝廷速发援兵!”

此报如同九天惊雷,带着血与火的气息,瞬间劈散了朝堂上所有的争吵与算计!

北疆!

那个刚刚用无数将士鲜血和生命才换回短暂安宁的边关,再次燃起了滔天烽火!

而且形势如此危急,总兵殉国,防线被破!

若让鞑靼铁骑长驱直入,破关南下,兵锋直指京师,则国本动摇,社稷危矣!

满朝文武,尽皆失色,惊呼声、抽气声、不敢置信的低语响成一片。

所有人的目光,不受控制地,带着最后的希望与全部的重量,再次齐刷刷地聚焦到秦易身上!

满朝上下,论及对北疆地理、敌情、军务的熟悉程度。

论及临阵指挥、沙场征战的赫赫功勋与不败威名,无人能出其右!

他,就是此刻唯一能稳住危局、擎天保驾的不二人选!

雍和帝的脸色在刹那间变了几变,惊怒、担忧、权衡、无奈……

种种复杂情绪最终化为一声无声的叹息和冰冷的决断。

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的怒火与那丝极其不愿承认的、对秦易军事能力的依赖,声音带着金属般的质感,沉声道。

“北疆军情,如火燎原,刻不容缓!社稷安危,重于泰山!秦爱卿。”

“臣在。”

秦易上前一步,躬身应道,脸上依旧看不出喜怒,仿佛早已料到此刻。

“朕命你,暂卸枢密院一切事务,授北疆行军道大总管,持尚方宝剑,总览北疆一切军务,有临机专断、先斩后奏之权!即刻点齐兵马,前往北疆,督师御敌,务必击退鞑虏,收复失地,安定边疆!”

雍和帝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龙禁卫副统领周仓,率三千龙禁卫精锐,随行听用,护卫周全!望卿……体念朕心,不负国恩,早日克敌,奏凯还朝!”

这一招,既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国事抉择。

放眼整个朝堂,能担此重任者,唯秦易一人。

同时,也是一石二鸟的帝王权术。

将秦易这头势不可挡的猛虎调离京城这个权力角斗场,派往最危险、胜负难料的边关血战。

同时将其最核心的嫡系力量带离京城,既能解边关燃眉之急,又能暂时消除京中的“心腹之患”,可谓一举两得。

秦易心中冷笑,对皇帝的算计洞若观火。

面上却依旧是那副沉稳恭敬的模样,撩袍单膝跪地,声音铿锵,掷地有声。

“臣,秦易,领旨!必当竭尽全力,身先士卒,荡平寇虏,以报陛下天恩,卫我疆土安宁!若不能胜,臣,提头来见!”

一场看似针对秦易、凶险万分的致命风暴。

竟因这突如其来的边关急报,以这样一种戏剧性的方式暂告段落。

秦易得以保全,甚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临机专断之权

兵权在握,威势更增,但也被迫离开了京城这个帝国的心脏,这个他经营多年、关系网错综复杂的权力角斗场。

旧勋集团如柳彪、石光珠等人,虽心有不甘,恨得咬牙切齿。

但在“国难当前”这顶无法抗拒的大帽子压下,以及皇帝已然做出的、无人能够反驳的决断面前,也只能暂时偃旗息鼓,悻悻然地收回攻势。

但他们看向秦易领旨谢恩、转身大步流星离去那挺拔而决绝的背影时,眼中充满了未能得逞的怨毒与更加深沉的、如同毒蛇般的算计。

扳不倒秦易,他们的怒火与恐惧,必将寻找新的、或许更为阴狠的出口。

京中的局势,因秦易的骤然离开,非但没有变得明朗。

反而如同被投入巨石的深潭,变得更加波谲云诡,暗流汹涌,危机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