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琏也慌了神,连忙派人去请太医。
好一阵兵荒马乱,太医施针灌药,才勉强将凤姐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但她醒来后,眼神涣散,精神恍惚,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清楚了。
只是偶尔无意识地流泪,彻底失去了理事的能力。
贾母与王夫人闻讯,更是雪上加霜,相对垂泪,无可奈何。
府中不可一日无主,尤其是在这内忧外患的关头。
迫不得已,贾母只能强打精神,正式下令,将府中管家之权,全权交给探春和李纨。
她与李纨、宝钗秋爽斋连夜商议,三人皆面色凝重。
探春首先便提出。
“如今第一要紧的,是肃清内部,严格门禁!再让那些刁奴里外勾结,偷窃拐骗,这府里就真的完了!”
她雷厉风行,第二日便带着侍书等贴身丫鬟,协同李纨、宝钗,亲自查点各房各处,将几个平日里怠惰顽劣、甚至有偷窃嫌疑的仆役,或当场革退,撵出府去,或严厉申饬,罚没月钱,以儆效尤。
一番整治,虽未能彻底根除积弊,但府中的混乱秩序,总算勉强被压制下来。
紧接着,便是应对那张秀才的诉讼。此事极为棘手,借据是贾琏亲手所立,人证物证确凿,贾府理亏在先。
探春思虑再三,深知此事硬抗绝无胜算,只会将事情闹得更大,更加不可收拾。
她与李纨、宝钗反复权衡,最终定下了“破财消灾”与“人情斡旋”双管齐下的策略。
她动用了自己所能动用的所有关系,甚至求到了与贾府尚有一丝旧情的北静王府门下清客。
同时,她硬着头皮去回禀贾母,动用了贾母最后一笔压箱底的体己银子,凑足了一笔远超本金的巨款。
一方面,以此高价赔偿张秀才,极力安抚其丧母之痛与愤懑之情。
另一方面,请托中间人向都察院的相关官员疏通打点。
几经周折,耗费了无数心力与钱财,才勉强将这桩诉讼压了下去,没有公开审理。
但经此一事,贾府本就捉襟见肘的财力更是元气大伤。
而“纵奴行凶”、“逼死人命”的恶名,却如同跗骨之蛆,在暗地里传播开来。
贾府的声誉,彻底跌入了谷底。
经此风波,探春更是深刻地体会到了何为“大厦将倾”,何为“人情冷暖”。
她夜不能寐,常常与李纨、宝钗在灯下对坐,筹划着如何进一步节流,如何应对那些闻风而动、即将上门催逼的债务。
心力交瘁,原本明媚鲜妍的容颜,也日渐染上了憔悴与忧色。
而怡红院中的宝玉,却似乎依旧试图活在自己用诗词歌赋和女儿眼泪构筑起的桃花源里。
他见府中姐妹近日个个愁眉不展,府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便想着法儿逗大家开心。
或是硬拉着黛玉、宝钗、探春等人去大观园中欣赏那秋日残荷,说是“留得残荷听雨声”也别有韵味。
或是又兴起要重开诗社,想用风花雪月来驱散现实的阴霾。
然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他的这些举动,在沉重如山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甚至有些不谙世事的可笑。
黛玉见他到了此时,仍看不清家族危局,只顾着这些虚幻的玩意儿,心中失望更甚。
往往只是淡漠地看他一眼,便借口“身子不适”,推辞不去。
独自回到潇湘馆,对着窗外萧瑟的竹影,默默垂泪。
这日,黛玉又收到了镇国公府平儿派人悄悄送来的一个小包裹。
里面是几本最新刊印的、外面极难寻到的诗词集子。
还有一匣子精致的、带着江南风味的藕粉桂花糖和松仁鹅油卷。
捧着那还散发着淡淡墨香的书册,尝着那记忆中熟悉的家乡味道,黛玉心中对镇国公府那份不动声色却细致入微的关怀,感激之余,更添了几分难以言说的向往。
那似乎是一个与眼前这座混乱、颓败、令人窒息的贾府截然不同的、充满着秩序、安稳与一丝人间温暖的世界。
紫鹃在一旁,一边为她斟茶,一边看着自家姑娘日渐清减的面庞,忍不住再次轻声劝道。
“姑娘,我看秦公爷和平儿姑娘,是真心实意惦记着您的。每次送来的东西,都不是那等虚浮贵重的,却样样都送到您心坎上。这府里如今……唉,眼见是一日不如一日了。姑娘,您也该……也该为自己多想想了,总不能一直这样下去……”
黛玉闻言,纤细的手指摩挲着温热的茶杯,望着窗外那片在秋风中摇曳、愈发显得孤清冷寂的竹林,默然良久。
心中那个关于“选择”的、原本模糊的念头,在经历了这一连串的变故后,被残酷的现实催生得愈发清晰、坚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