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侯府思量(2 / 2)

这难得的天伦之乐与温馨氛围,如同最好的良药。

稍稍抚平了秦易眉宇间凝聚不散的征尘与疲惫,也缓解了他精神上的紧绷。

然而,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

秦易独自躺在熟悉而舒适床榻上时,白日里的温馨与放松如同潮水般退去。

现实的严峻与未来的挑战,再次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之中,让他的思绪变得异常冷静和清晰。

明日大朝,封赏是必然的。

皇帝在金銮殿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必须对他的功绩有一个明确的、足以服众的交代。

但问题在于,赏什么?如何赏?

爵位?

他已是镇北侯,超品爵位,再进一步,便是国公!

大夏惯例,非宗室、非有擎天保驾之功者,不封国公。

自己此番军功虽大,但够不够得上“擎天保驾”?

即便够得上,那些宗室和旧勋能答应吗?

若是封了国公,那已是人臣之极,赏无可赏,陛下又会如何想?

官职?

他已是掌实权的征北大将军,位同三公。

再升,便是要入主中枢,担任诸如兵部尚书,甚至是有实权的大学士,参与机要。

这必然直接触动旧勋集团的核心利益,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阻挠。

赏赐金银田宅、奴仆珠宝?

这些对于普通功臣或许是厚赏。

但相对于他平定北疆、迫降瓦剌的不世之功,则显得过于轻飘,根本无法匹配。

反而会惹人笑话,认为陛下刻薄寡恩。

皇帝会如何权衡?

他会选择硬顶着旧勋的压力,给予自己符合功绩的封赏,以示皇恩浩荡,激励后来者?

还是会为了维持朝堂平衡,采取一种折中的、甚至明升暗降的方式来安抚旧勋?

而旧勋集团,明日又会使出怎样的手段?

他们必定会抓住“未将瓦剌主力全歼”、“擅自主张与敌酋议和”、“盟约条件是否过于宽纵”等由头,大肆攻讦,质疑他决策的正确性,贬低他的功劳。

还有贾府,这个看似与他已无多大关联,是否会被人利用,作为攻击他、给他制造麻烦的棋子?

萧何的深谋远虑与政治智慧在脑海中飞速运转,推演着明日朝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吕布传承的盖世勇武赋予了他直面一切明枪暗箭、无所畏惧的底气。

但秦易深知,朝堂之争,很多时候勇武并无用武之地。

更多的需要的是缜密的思维、耐心的周旋和关键时刻的决断力。

他想起北疆营帐中摇曳的烛火,想起野狐岭下那座无声的京观,想起哈撒最终在盟约上按下手印时那灰败而不甘的眼神……

与那些明刀明枪、生死立判的战斗相比。

眼前这场即将在太极殿上展开的、没有硝烟却关乎未来权力格局的战争,或许更加考验心性,更加凶险莫测。

“无论如何,这一步必须踏过去,而且要踏得稳,踏得漂亮。”

秦易望着帐顶繁复的绣纹,目光在黑暗中依旧锐利如鹰隼。

凯旋回朝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真正的征途,在那九重宫阙之内,在那波谲云诡的庙堂之上。

他必须利用这次千载难逢的大功,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自己的权力与地位。

为自己,也为跟随自己的这些人,赢得更广阔的空间和更稳固的根基,去实现那些更深远的目标。

而这一切,都将从明日黎明,那场注定不会平静的、荣耀与危机并存的大朝会开始。

他缓缓闭上双眼,强迫自己进入休息状态,养精蓄锐,准备迎接黎明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