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暗流蚀骨(2 / 2)

“都督,据此地土人所言,沿此大河溯流而上,内陆有强盛古国,盛产象牙、犀角与一种轻软如云的木棉。”吕蒙汇报着初步探查的结果。

“设立据点,采集样本。特别是那种木棉的种子,全部收集起来。”周瑜下令,目光却投向西北方向。这里,已远远超出了孙权赋予他的探索范围,更靠近交州,靠近月英曾提及的“南方大陆”。

他取出月英赠予的星图海仪,手指在上面缓缓移动。他知道,自己每向未知航行一步,与江东的关系就微妙一分,与月英那根无形的线,就绷紧一丝。

是夜,周瑜在旗舰舱室内,就着鲸油灯,铺开帛卷。

【瑜 顿首 月英夫人亲启:】

【…南海之滨,别有一方天地。得异种木棉,絮长而韧,异于交州所产,已专人随船送回,或于夫人织业有益。…另,近闻曹魏遣使密访吴侯,所求者,舰炮之术。权虽未应,然其心已动。海洋之利,世人共逐,瑜与夫人之约,恐生波折。…海天辽阔,唯望珍重。】

信写得很克制,但信息量巨大。既送上了无法拒绝的“礼物”(更好的棉花),也点明了来自曹操的海上威胁,更暗示了孙权可能的态度转变。最后那句“海天辽阔,唯望珍重”,则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与怅惘。

成都 丞相府 <<<

月英看着周瑜的信,以及随信送来的一小袋长绒棉种子,沉默良久。

“公瑾这是在…向我们示警,也是在划下他的海域。”诸葛亮轻声道。他看得分明,周瑜在用这种方式告诉他们,他拥有了独立的信息渠道和战略选择权。

“他知道我需要更好的棉花,这是在给我无法拒绝的帮助。”月英摩挲着那些种子,心情复杂。“同时也在告诉我们,如果孙权与曹操联手从海上施压,他…未必会完全站在我们这边。”

“他是在寻求一种平衡,一种…只存在于他和你之间的默契。”诸葛亮的目光温和而洞察。

月英抬起头,看向诸葛亮:“我们该如何回信?”

诸葛亮微微一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他既送上厚礼,我荆益岂能无有回馈?可将‘旋风炮’的早期改良图纸,以及我们已淘汰的初代明轮舰部分设计,‘赠’予他。既增强他的实力,让他能更好制衡孙权、威慑曹操,也让他知道,我们始终领先一步。”

他顿了顿,看向月英:“至于私信…夫人自行斟酌即可。”

月英点了点头。她走到书案前,沉吟片刻,开始回信。公事上,她感谢了棉种,同意了技术交换,并分析了三方海上的微妙态势。最后,在信的末尾,她添上了几句看似无关的话:

【…闻南海有巨鲸,喷水如柱,其骨可制胶,坚韧胜漆。若偶得之,盼赠一二,于格物或有妙用。知君航海辛劳,特附上成都新制‘薄荷油’少许,涂于额角,可解晕眩疲乏。望君…乘风破浪,平安顺遂。】

她没有回应他的情感,却送上了独一无二的关心。这是一种超越时代界限的理解,也是一种属于她黄月英的、洒脱的温柔。

信使带着技术和那瓶小小的薄荷油乘快船东下。北方的曹操在陆上陷入技术泥潭,开始将目光投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南方的周瑜在扩张与忠诚间徘徊,手中却握住了来自成都的“钥匙”;而成都的月英与诸葛亮,则一边用看不见的手段腐蚀着对手的根基,一边用更高明的方式,维系着危险的盟友,推动着时代的车轮。

新的风暴,已在海上酝酿。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同暗流,在时代的巨轮下,无声涌动,蚀骨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