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到清的香文化传承”常设展区开放满月那日,故宫博物院的红墙下,银杏叶随风飘落,铺成一片金色的地毯。苏合香、萧策与苏念唐应邀前来,与王院长一同查看展区的运营情况,耳边不时传来游客的赞叹声,空气中弥漫着唐清两代香品交织的温润香气,既是对过往特展成果的沉淀,也预示着一场更深层次的文化探索即将启幕。
王院长边走边翻看展区的参观数据,脸上满是笑意:“苏老师,这一个月来,常设展区的客流量已经突破了十万人次,其中青少年群体占比近三成,还有不少国内外学者专程前来调研,足以见得大家对中华宫廷香文化的热情。”他顿了顿,目光转向苏合香,语气愈发恳切,“之前的特展和常设展区,我们主要聚焦于唐清两代,但中华宫廷用香的历史,远不止于此。从盛唐的恢弘到宋代的清雅,从明代的简约到清代的繁复,每一个朝代的宫廷用香,都有着独特的时代印记,也都延续着中华香文化的脉络。因此,博物院希望能与你们团队深度合作,共同开展‘中华历代宫廷用香’研究项目,系统梳理从唐代到清代的宫廷用香历史,填补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苏合香闻言,心中涌起强烈的共鸣。她指尖抚过展区内陈列的唐代青铜香熏,思绪飘回盛唐岁月——那时大明宫的沉香袅袅,祭祀大典的香韵庄重,文人雅集的香气清雅,这些碎片化的记忆,如今虽能通过文物与古籍拼凑,却始终缺乏一条完整的脉络,串联起历代宫廷用香的演变。“王院长所言极是,”苏合香郑重回应,“中华香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朝代片段,而是一条绵延千年的长河。之前我们对唐清两代的研究,只是这条长河中的一段,若能系统梳理历代宫廷用香的历史,不仅能丰富中华香文化的研究成果,更能让世人看清香脉延绵的全貌。我代表团队,欣然接受这份合作邀请。”
萧策站在一旁,望着展区内清代军香的展品,也颇有感触:“我亲历盛唐军旅,深知宫廷用香与军事、民生、外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朝代的宫廷用香,不仅是香气的变化,更折射出时代的政治格局、社会风气与文化融合。比如唐代‘行军香’侧重驱虫安神,清代军香侧重防疫便携,这些细节背后,都是历史的印记。参与这个研究项目,或许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读懂中华历史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以香为媒,窥见历代王朝的兴衰与传承。”
苏念唐则眼神明亮,已然开始思索项目的落地细节:“我们可以先组建一支跨学科的研究团队,邀请历史学、考古学、香料学、民俗学等领域的专家加入,从古籍文献、考古文物、民间传说等多个维度收集资料。同时,结合数字化技术,建立‘中华历代宫廷用香数据库’,将不同朝代的香方、香具、用香礼仪等信息系统化整理,方便后续研究与传播。”她的想法得到了王院长的认可,“苏小姐考虑得十分周全,博物院会全力支持项目的开展,开放文物库房、古籍阅览室,协调考古部门提供相关遗迹资料,助力项目顺利推进。”
当日午后,双方在故宫博物院的会议室召开了项目启动座谈会,正式敲定“中华历代宫廷用香”研究项目的核心规划。会议确定,项目以“香脉延绵,文脉永续”为核心宗旨,分为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为资料收集与梳理,重点整理唐代至清代的宫廷用香文献、考古文物及相关研究成果,建立初步的数据库;第二阶段为实地考察与实证研究,前往历代都城遗址、皇家园林、香料产地等,收集第一手资料,验证文献记载与文物遗存的关联性;第三阶段为成果转化与传播,撰写研究专着、举办专题特展、开发文创产品,让研究成果走进大众视野。
为了确保项目的专业性与系统性,苏合香邀请了国内知名的历史学专家、敦煌研究院的考古专家,以及“长安十二香”传习基地的香料学学者加入团队;故宫博物院则指派了文物修复专家、古籍研究专家参与,同时协调了国家图书馆、南京博物院等机构,共享相关文献与文物资料。阿罗憾得知项目启动的消息后,也主动请缨,负责整理西域香料与历代宫廷用香的关联资料,凭借他对盛唐西域香文化的了解,为项目补充西域香品传入中原的历史脉络。
项目启动后,研究团队迅速投入到资料收集工作中。苏合香与故宫古籍研究专家一同泡在故宫的古籍阅览室,翻阅《唐六典》《宋会要辑稿》《大明会典》《清实录》等历代典籍,摘录其中关于宫廷用香的记载。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着不同朝代的宫廷用香制度:唐代宫廷设“尚舍局”,专门负责宫廷用香的制备与管理;宋代帝王偏爱清雅香品,文人雅士的香道文化逐渐影响宫廷;明代宫廷用香简约务实,注重香料的实用性与本土性;清代宫廷用香则融合了满汉文化,既有对明代香方的继承,也有对西方香料的引入。
“你看这段记载,”苏合香指着《大明会典》中的一段文字,对身边的专家说道,“明代嘉靖年间,宫廷祭祀用香需‘以沉香、檀香、降真香为主要原料,按特定比例调配,焚香三炷,礼毕乃止’,这与唐代祭祀用香的原料选择大致相同,只是配比更趋简约,这或许就是明代对唐代香文化的继承与革新。”专家点头附和:“确实如此,从用香原料与礼仪的延续性,能清晰看到中华香脉的传承,这也是我们项目需要重点挖掘的内容——不仅要梳理不同朝代的用香特点,更要探究其背后的传承脉络与文化内涵。”
萧策则与考古专家一同整理历代宫廷香具的考古资料,对比唐代至清代的香具造型、工艺与材质变化。他结合自己在盛唐的经历,为专家解读唐代宫廷香具的使用场景:“这款唐代三足鼎式青铜香熏,多用于宫廷朝会与祭祀大典,炉身的卷草纹象征着吉祥如意,焚香时需由专人执掌,置于大殿中央,彰显皇权的庄重。而宋代的青瓷香熏,造型简约流畅,多为文人雅士使用,后来逐渐传入宫廷,成为宫廷日常用香的主要器具,这也反映出宋代文人文化对宫廷的影响。”通过他的解读,专家们对香具背后的时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苏念唐则负责“中华历代宫廷用香数据库”的搭建工作。她带领团队,将收集到的香方、香具、用香礼仪等信息分类录入数据库,设置“朝代检索”“香品检索”“香具检索”等功能,方便研究人员快速查询相关资料。同时,她还在数据库中加入了三维建模功能,对历代宫廷香具进行数字化还原,让研究人员能够清晰查看香具的细节结构;此外,她还邀请专业配音人员,为数据库中的香方、用香礼仪等内容录制音频讲解,让数据库不仅具备资料存储功能,还兼具传播价值。
阿罗憾则专注于整理西域香料与历代宫廷用香的关联资料。他从自己珍藏的古籍残卷中,找到不少关于西域香商与中原宫廷贸易的记载,其中一段文字记录了唐代西域安息香传入长安,被纳入宫廷用香的过程:“安息香,出西域,味辛温,燃之香气浓郁,玄宗年间,西域遣使进贡,帝爱其香,命尚舍局纳入宫廷用香,多用于宴饮与祭祀。”他将这些资料整理成册,交给苏合香,为项目补充了西域香文化与中原宫廷香文化融合的重要线索。
资料收集工作进行到第三个月时,研究团队遇到了一个难题:关于元代宫廷用香的记载极为稀少,仅有的几份文献也只是零星提及,缺乏系统的香方与用香礼仪记录。为了填补这一空白,苏合香与王院长商议后,决定派一支小分队前往元大都遗址(今北京积水潭附近)进行实地考察,希望能找到相关的考古遗存。
考察队由苏念唐带队,成员包括考古专家、香料学学者与技术人员。抵达元大都遗址后,考察队在考古部门的协助下,对遗址进行了细致的勘探。经过半个月的努力,考察队在一处疑似元代宫廷祭祀遗址的区域,发现了少量残破的陶制香具碎片与香料残留。苏念唐立即将香具碎片与香料残留样本寄回北京,由故宫文物修复专家与香料学学者进行检测分析。
检测结果显示,陶制香具碎片的造型与工艺,既有元代游牧民族的粗犷风格,又融入了中原香具的简约特点;香料残留中检测出沉香、檀香、乳香等成分,与唐代宫廷用香的原料有相似之处,同时还含有少量西域香料,印证了元代宫廷用香融合中原与西域文化的特点。这一发现,为元代宫廷用香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填补了项目研究的空白。
消息传回北京后,苏合香与团队成员备受鼓舞。她立即组织召开研讨会,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对元代宫廷用香的特点进行初步梳理:“元代宫廷用香,既继承了唐代宫廷用香融合西域香料的传统,又保留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香具多为陶制,造型粗犷,香品侧重香气浓郁,多用于祭祀与宴饮,同时也受到宋代文人香道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清雅的香品。”这一结论,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随着资料收集与初步研究的推进,“中华历代宫廷用香”研究项目逐渐步入正轨。苏合香与王院长商议后,决定将项目第一阶段的成果整理成册,出版《中华历代宫廷用香史料汇编》,为后续的实地考察与实证研究提供基础;同时,在“从唐到清的香文化传承”常设展区,增设“历代宫廷用香史料展”,展示项目研究的初步成果,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华历代宫廷香文化。
开展那日,苏合香站在新增的展区内,看着墙上陈列的历代宫廷用香文献复印件、香具碎片照片与香料检测报告,心中满是感慨。萧策走到她身边,轻声说道:“从盛唐到如今,我们一直在以香为媒,传承中华文脉。这个项目,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让中华香脉,在我们的努力下,延绵不息,永续流传。”
苏合香点头微笑,目光望向展区内驻足参观的游客,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还有一脸好奇的孩童。他们循着香气,读懂历代宫廷用香的故事,也读懂中华香文化的传承。她知道,“中华历代宫廷用香”研究项目的启动,只是新的开始,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历史密码等待解锁。但她坚信,只要团队同心协力,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以创新之力传承文化,就一定能让中华香韵,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夕阳西下,故宫的琉璃瓦在余晖中熠熠生辉,常设展区的香气依旧绵长。苏合香、萧策、苏念唐与王院长并肩走出展厅,望着漫天飞舞的银杏叶,心中充满了期待——一场跨越千年的宫廷香文化探索之旅,已然启航,而他们,将是这条香脉的守护者与传承者,让中华香韵,穿越岁月,永续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