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的香文化”特展闭馆那日,北京的秋阳格外温软,透过太和殿的琉璃瓦,在地面洒下斑驳的光影。配殿内,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地整理展品,唐清两代的香具、香品被逐一清点、收纳,唯有文创展区的“故宫香韵”系列仍在接受游客的驻足回望——这场持续了三个月的特展,吸引了数十万中外游客,不仅让“长安十二香”与清代宫廷用香的传承脉络深入人心,更让中华香文化的千年韵味,在红墙黄瓦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苏合香与王院长并肩走在展厅中,看着工作人员将她捐赠的唐代青铜香熏、“长安十二香”复原样品,与故宫馆藏的清代鎏金铜香熏、《御制香谱》复刻本一同打包,眼中满是期许。“苏老师,这次特展的成功,远超我们的预期,”王院长语气恳切,“游客们对唐清香文化的热情,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无限可能。经过博物院党组研究,我们决定将这些展品永久留存,打造‘从唐到清的香文化传承’常设展区,让这份跨越千年的香脉,永远留在故宫。”
苏合香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指尖抚过那只伴随自己走过盛唐岁月的青铜香熏,炉身的卷草纹早已被岁月磨得温润,却依旧能嗅到淡淡的沉香余韵——这只香熏,曾见证过大明宫的繁华,也曾陪伴她穿越时空,如今能在故宫拥有一席之地,与清代宫廷香具并肩展出,正是中华香文化传承不息的最好佐证。“这是我听过最好的消息,”苏合香轻声说道,“一场特展的落幕,不该是香文化传承的终点,而应是新的起点。常设展区的设立,能让更多人读懂唐清香脉的延续,读懂中华香文化的生生不息。”
萧策与苏念唐也闻讯赶来,看着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萧策感慨道:“盛唐时,我曾见宫廷香具被悉心珍藏,却从未想过,千年之后,这些香具能与后世的传承之物一同展出,让后人得以窥见香文化的演变。这份传承,比任何战功都更令人动容。”苏念唐则笑着补充:“而且常设展区能与‘故宫香韵’文创展区长期联动,游客看完展品,还能带走承载着香韵的文创产品,让香文化真正走进日常生活,这正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心愿。”
为了打造好这个常设展区,故宫博物院专门成立了筹备小组,苏合香团队也全程参与规划。筹备之初,众人便达成共识:展区不仅要展示文物,更要讲好香文化传承的故事,让游客在参观中感受“香脉贯古今”的魅力。苏合香提出,展区应分为“盛唐奠基”“清代传承”“香脉永续”三个部分,以时间为脉络,串联起唐清两代香文化的传承与演变,同时融入数字化展陈手段,让文物“活”起来。
“盛唐奠基”展区,以苏合香捐赠的文物为核心。唐代青铜香熏被放置在展区中央,玻璃展柜内配有灯光特效,将炉身的卷草纹映照得清晰可见,旁边的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敦煌莫高窟壁画中“长安十二香”的使用场景,以及苏合香复原“长安十二香”的过程。展区的墙壁上,悬挂着《香经》残卷的复刻本,每一段文字都配有通俗解读,让游客能轻松读懂唐代香方的奥秘。此外,展区还设置了“盛唐香韵体验角”,游客可以通过嗅觉装置,感受“长安十二香”的不同香气,仿佛置身于盛唐长安的香市之中。
“清代传承”展区,则以故宫馆藏的清代宫廷香具、香品为主体。鎏金铜香熏、珐琅彩香盒、白玉香插等文物整齐陈列,每一件展品都配有详细的说明牌,标注其与唐代香具、香品的传承关系。比如,清代“御制龙涎香饼”的展柜旁,特意摆放着唐代“龙涎香”的复原样品,旁边的对比图清晰展示了两者香方的异同;清代鎏金铜香熏的说明牌上,明确标注其造型源自唐代三足鼎式香熏,体现了“形承唐制”的传承特点。此外,展区还展出了《御制香谱》的原件,泛黄的纸页上,乾隆皇帝的御笔批注清晰可见,印证了清代宫廷对唐代香文化的继承与推崇。
“香脉永续”展区,是整个常设展区的点睛之笔。这里没有珍贵的文物,却汇聚了香文化传承的鲜活力量——苏念唐设计的“故宫香韵”文创产品样品、“长安十二香”传习基地学员制作的香品、《中华香文化通史》的不同语言版本,以及“唐代香料贸易地图”的复刻版,全方位展示了香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展区中央,设置了一个大型互动屏幕,游客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查询“长安十二香”与清代宫廷香品的香方对比、香具演变历程,还能观看苏合香的专题讲座视频、萧策讲述的军事香文化故事。
筹备过程中,最耗费心力的莫过于文物的修复与陈列细节。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师们,对清代宫廷香具进行了精心修复,去除香盒上的铜绿,填补香熏上的细小裂痕,让这些沉睡百年的文物重新绽放光彩。苏合香则亲自指导工作人员调整展品的摆放位置,确保唐代青铜香熏与清代鎏金铜香熏的陈列角度,能让游客清晰看到两者造型的传承关系;她还特意从传习基地带来“长安十二香”的复原香品,在展区内放置了特制的香薰装置,让游客在参观时,能随时嗅到唐清两代香品的交织香气,实现“嗅觉沉浸式体验”。
苏念唐则负责数字化展陈的优化。她在原有数字化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香韵配对”互动游戏的线上版本,游客扫描展品旁的二维码,就能在手机上参与游戏,加深对唐清香品的记忆;同时,她还为每件展品制作了专属的音频讲解,邀请专业播音员录制,游客扫码即可收听,随时随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此外,她还设计了“香文化研学手册”,供中小学生免费领取,手册中包含展品介绍、香方解读、制香小实验等内容,让青少年在参观中学习香文化知识。
经过半年的精心筹备,“从唐到清的香文化传承”常设展区终于正式对外开放。开馆当日,展区前人头攒动,既有参加研学活动的中小学生,也有专程前来的香文化爱好者,还有不少海外游客慕名而来。大家循着香气走进展区,在唐代青铜香熏前驻足,聆听盛唐香事的故事;在清代珐琅彩香盒旁流连,感受清代宫廷香具的华丽;在互动屏幕前动手操作,体验香文化的乐趣。
一位带着孙女参观的老奶奶,指着唐代青铜香熏,轻声说道:“奶奶年轻的时候,就听祖辈讲过唐代香文化的故事,今天终于见到了真正的唐代香具。你看,这些香具虽然古老,却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伸手触摸互动屏幕,当听到“长安十二香”的香气介绍时,忍不住眼睛发亮:“奶奶,这个‘桂子香’好香啊,就像秋天的桂花一样,我也要学做这样的香品!”
几位来自日本的香道传承人,在展区内仔细参观,不时拿出纸笔记录。其中一位传承人通过翻译说道:“我们一直知道日本香道源自中国,却从未如此清晰地看到唐清香文化的传承脉络。这些展品和讲解,让我们找到了香道的根源,也让我们更加敬佩中华香文化的深厚底蕴。”苏合香恰好路过,闻言笑着回应:“香文化无国界,希望这个常设展区,能成为全球香道传承人的交流平台,让中华香脉与世界香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展区开放后,很快成为故宫博物院的热门打卡地。不少游客在参观完展区后,都会前往旁边的“故宫香韵”文创展区,购买香薰、香水、香膏等产品,将故宫的香韵带回家。有游客在留言簿上写道:“原来香文化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流淌在岁月中的气息。从唐代青铜香熏到清代珐琅彩香盒,从‘长安十二香’到‘故宫香韵’文创,我看到了传承的力量,也感受到了中华文脉的温暖。”
苏合香团队与故宫博物院的合作,并未因常设展区的开放而结束。双方约定,定期对展区展品进行更新,补充香文化研究的新成果;同时联合开展“青少年香文化研学”活动,邀请中小学生走进展区,通过参观展品、体验制香技艺,感受香文化的魅力。此外,苏合香还计划将《长安十二香制香技艺详解》的复刻本,放置在展区的阅读角,供游客免费翻阅,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制香技艺的细节。
深秋的故宫,红枫似火,银杏金黄。苏合香、萧策、苏念唐一同漫步在“从唐到清的香文化传承”常设展区,空气中弥漫着唐清两代香品的交织香气,耳畔传来游客们的轻声赞叹。苏合香手持那枚穿越时空的玉佩,阳光透过玉佩,在地面映出与《香经》中一致的香纹,与展区内的文物光影重叠。
“你看,这就是传承,”苏合香轻声说道,“千年之前,盛唐的香韵滋养了中华文化;千年之后,我们将这份香韵传承下去,让它在故宫绽放新的光彩。而这份传承,还会继续下去,传到念唐的下一代,传到更远的未来。”萧策握住她的手,眼中满是温柔:“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时空如何流转,这份香脉,我们都会一同守护。”苏念唐望着父母的身影,又看了看展区内驻足参观的游客,心中充满了坚定——她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便是将这份跨越千年的香韵,继续传承下去,让中华香脉,永续不息。
如今,每当游客走进故宫的“从唐到清的香文化传承”常设展区,总能在唐代青铜香熏与清代鎏金铜香熏的并肩陈列中,读懂香文化的传承;在“长安十二香”的香气与“故宫香韵”文创的雅致中,感受香脉的永续。这场跨越千年的香事对话,从未落幕,它在红墙黄瓦间静静流淌,诉说着中华香文化的千年底蕴,也书写着传统文化传承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