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构想,比构建“能量符文”模型更加宏大,也更加颠覆!它将研究的焦点,从冰冷的物理和古老的文物,一下子拉回到了沸腾着生机与奥秘的生命本身!
苏青竹被这个大胆的方向深深震撼了。这不再是考古学与物理学的交叉,而是要将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科学乃至意识研究,都卷入到这个探索的漩涡中来!
“这……这需要完全不同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手段。”苏青竹意识到其中的挑战。
“是的。”陈醒冷静下来,但目光依旧坚定,“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新的交叉研究组,召集最顶尖的分子生物学家、遗传学家、脑科学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类的生理和遗传数据,寻找任何可能与‘灵子’响应相关的蛛丝马迹。甚至……我们可能需要招募志愿者,进行一些谨慎的、非侵入性的生物体观测实验。”
这个方向的转变,意味着“燧人氏”计划的研究版图将急剧扩张,其伦理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将指数级上升。研究人体,与研究一件青铜器,完全是两个不同量级的概念。
陈醒和苏青竹将这份题为《关于开启“生命体与灵子架构内在关联性”探索方向的建议》的报告,提交给了钱老和基地管理层。
报告引起了前所未有的激烈讨论。支持者认为这是逻辑必然的延伸,是真正理解“灵子”现象乃至实现应用的关键一步。反对者则忧心忡忡,认为这将把计划带入一个更加不可控、伦理争议极大的领域,甚至可能触犯科研禁区。
钱老面临着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艰难的抉择。他闭门思考了一整天,最终再次力排众议。
“科学的边界,正是在不断自我突破中拓展的。”他在决策会议上说道,“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固然充满未知与风险,但若因噎废食,我们可能永远停留在叩击门扉的阶段。批准成立‘生命信息与灵子响应’交叉研究组,由陈醒博士牵头,苏青竹博士协助。但是,”他语气陡然变得极其严厉,“所有涉及人体的观测或实验,必须遵循最严格的伦理规范,制定详尽的知情同意和风险预案,并经最高伦理委员会逐案审批!一步都不能错!”
新的方向,就此确立。
“燧人氏”计划的研究重心,开始悄然从古老的器物和抽象的理论,向着生命——这个宇宙中最精妙、最复杂,也最充满未知的造物——倾斜。
陈醒站在即将挂牌的“生命信息实验室”门口,看着工作人员搬运着昂贵的基因测序仪、脑电地形图设备和各种生物信号放大器。他的心情复杂,既有开启新领域的兴奋,也有面对浩瀚生命奥秘的敬畏,以及对潜在风险的深深警惕。
他知道,他们即将踏入的,是一片比深海更幽暗、比星空更莫测的领域。而答案,或许就隐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