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这一定是某种我们还没理解的谐振效应!”一位原本持怀疑态度的研究员仍在挣扎。
“那就进行终极验证。”陈醒沉声道,他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根据模型,如果‘可导通性’真实存在,且是由那个‘坐标’图案定义的,那么,当我们用这个特定频率和偏振的能量,微弱地‘激发’这个导通通道时,应该能在龙纹仪的其他关联符文节点上,探测到相应的、相位锁定的能量响应!这将是能量在该‘写入’图案构成的隐形回路中流动的确凿证据!”
这是一个更大胆的预测。他们要在A点输入能量,期待在预设的b点检测到输出,从而证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一条由外部信号“刻写”的能量通路。
第二次微激发实验立刻进行。能量束被精确调整到那个特定的频率和偏振,以最低功率聚焦于“坐标”图案的导通节点。
输入……
刹那间,布置在龙纹仪另一侧、与“坐标”图案通过符文结构潜在关联的几个探测点,几乎同时捕捉到了微弱的、但相位与输入信号严格锁定的能量响应信号!
信号虽然微弱,但在经过放大和相干处理后,其与输入信号的关联性清晰无误,信噪比远超阈值!
能量,确实沿着那条被“写入”的、无形的回路,完成了跨越!
“可导通性”,被证明了!
监控室内,一片死寂,只剩下仪器规律的滴答声。
周立坤教授怔怔地看着屏幕上那条完美的相位锁定曲线,脸上所有的质疑、不甘和保守,如同冰雪般渐渐消融,最终化为一种混合着震撼、敬畏与不得不接受的复杂神情。他缓缓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长长地、无声地叹了口气。他知道,一切争论,在此刻,已经结束了。陈醒的理论,至少在其核心主张上,是正确的。他们面对的,是一种全新的、能够以能量形式“写入”物理实体并改变其属性的相互作用。
苏青竹站在陈醒身边,看着那决定性的数据,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淡淡的微笑。她知道,这不仅仅是陈醒个人的胜利,也是考古学与物理学深度交融的胜利,是远古智慧与现代科学共同揭开真相的胜利。
陈醒没有欢呼,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目光深邃地望着屏幕上那条证明了一切的数据曲线。心中没有多少胜利的喜悦,反而充满了更沉重的责任感。他们证明了“可导通性”,证明了“灵子”交互的真实存在,但也意味着,那个能在遥远距离外完成如此精妙操作的未知存在,其技术和意图,更加深不可测。
“可导通性”的证明,如同一记重锤,敲定了“灵子”存在的物理事实,为“燧人氏”计划的第一阶段画上了一个惊心动魄却又无比坚实的句号。它一锤定音,砸碎了所有基于旧有范式的质疑,也无可挽回地,将人类文明推向了一个必须直面星空、直面未知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