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BP机来了(1 / 2)

周六,詹晓阳的生物钟让他在清晨六点左右就醒了。

他轻手轻脚地起床,没有惊动还在熟睡的刘小惠。

穿上外套,他推门而出,清冷的空气瞬间让他精神一振。

他很快南春桥市场,从黄爸爸那里收取上一周的狮头鹅肉货款。

他揣好信封,又和黄爸爸寒暄了几句家常,才转身离开喧闹的市场。

回到小屋,刘小惠还在温暖的被窝里睡得香甜,呼吸均匀,脸颊红扑扑的。

詹晓阳脱掉外套,感受到室内外的温差,一股强烈的倦意和留恋床铺的欲望涌了上来。

秋高气爽的季节,周末的清晨,没有什么比一个“回笼觉”更诱人的了。 他重新钻回被窝,将被角掖好,身边刘小惠无意识地靠过来,发出满足的呓语。

他很快再次沉入梦乡,窗外偶尔传来的车声和江轮汽笛声,反而成了催眠的白噪音。

八点十五分, 床头那只旧闹钟准时地“叮铃铃”响了起来,打破了小屋的宁静。

詹晓阳伸手按掉闹钟。刘小惠也被吵醒,迷迷糊糊地揉着眼睛:“老伙……几点了?”

“八点十五了,惠儿,该起床了。”詹晓阳虽然也贪恋被窝的温暖,但想到昨天的约定,还是坐了起来,“今天跟小姨和姑父约好了九点在公司碰面,商量事情。”

听到有正事,刘小惠也立刻清醒了些,不再赖床。

两人迅速起床、洗漱。周末的早晨,时间显得从容一些。

他们在楼下常去的那家早餐店吃了热乎乎的粿条汤,暖了暖身子,然后便步行前往不远处的金叶大厦。

九点整, 两人准时出现在金叶大厦三楼的“三兴商贸有限公司”办公室门口。门虚掩着,里面传来熟悉的谈话声。

推门进去,只见姑父汪老板和小姨林老板已经坐在那张旧沙发上了,面前的茶几上摆着一套功夫茶具,茶香袅袅。

“姑父,小姨!早晨!”两人打招呼。

“晓阳,小惠,来啦!快坐快坐!刚泡好的单丛茶,喝杯暖暖!”小姨笑着招呼他们坐下,熟练地烫了两个小茶杯,给他们斟上金黄透亮的茶汤。

姑父也笑着点点头:“吃过早餐没?”

“吃过了,姑父。”詹晓阳接过茶杯,暖意从指尖传来。

喝了几口热茶,寒暄了几句家常,话题很快转入正事。

小姨林老板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和兴奋,率先开口:“晓阳,小惠,今天叫你们来,主要是跟你们汇报一下好消息!你上次提的那个‘团购’思路,真是太对了! 这半个多月,我和你姑父集中精力跑这块,效果出奇的好!”

她拿出一个笔记本,翻开念道:“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成功和三十多个企事业单位、商会协会谈成了合作! 像潮城建筑工会、福建茶叶商会、几家大医院的科室、还有几个老年晨练队、甚至还有一个中学开运动会的班级订单……量都不小,最少二三十套,多的上百套! 都是统一订做运动服或者t恤,绣上他们的Logo或者名称。光是这一块的营业额,就已经远远超过了两个门店零售加起来的业绩!而且利润空间更稳定!”

姑父在一旁补充道,语气中也充满了感慨:“是啊,以前守着一个店,等客上门,累死累活也就那样。现在主动出去跑,关系打通了,订单就源源不断。晓阳,你这步棋,又走对了!”

詹晓阳听了,心里也很高兴。这是他商业版图中规划的重要一步,看到执行得如此顺利,他由衷地赞道:“主要还是姑父和小姨你们人脉广,我也就是动动嘴皮子,出个主意。是你们有大能量,能把想法落地。”

小姨摆摆手,笑道:“你就别谦虚了!方向不对,努力白费!你指的方向准,我们跑起来才带劲!”她顿了顿,眼神发亮地继续说:“下一步,我们打算按照这个思路,重点开发老年团队市场! 现在各个公园、广场,晨练的老年团体非常多,他们对统一着装也有需求,而且比较稳定。”

“老年团体……”詹晓阳沉吟了一下,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着茶杯边缘,大脑飞速运转。几秒钟后,他眼睛一亮,有了主意:

“小姨,姑父,开发老年市场,光靠一个个公园去跑,去推销,效率可能不高,而且显得我们档次不够。”他抬起头,目光炯炯,“我们可以换个思路,‘自上而下’,搞‘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小姨和姑父都露出感兴趣的神情。

“对!”詹晓阳身体微微前倾,清晰地说道:“潮城不是有个很有影响力的‘老年协会’吗?我们可以直接跟协会的领导层联系。由我们‘皮克’公司出面,冠名赞助一场全市性的老年太极拳比赛! 我们提供比赛的奖金、奖品、场地费,甚至参赛者的饮用水、纪念品我们都可以包了!”

他进一步解释:“这样一来,我们‘皮克’的品牌形象一下子就立起来了——关爱老年健康,支持老年文化生活的良心企业!比单纯打广告效果好得多!而且,我们可以把原本要投在电台、报纸的广告费,直接用来做这次赞助,钱没多花,效果却天差地别!”

“至于服装……”詹晓阳微微一笑,“这就是我们赞助的唯一要求了:所有参赛队伍,特别是进入决赛、有机会获奖的队伍,他们的比赛服装和领奖服,必须由我们‘皮克’统一提供! 我们可以在衣服上绣上‘xx杯老年太极大赛’的字样和我们的Logo。比赛一办,电视台、报纸一报道,咱们的服装和品牌曝光度得多高?那些没参赛的老年团体看了,会不会也想着统一买我们‘皮克’的衣服?这就叫‘标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