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迎接新生(1 / 2)

时光荏苒,开学第一周在紧张而充实的课程中飞速度过。

九月的潮城,天空依稀晴朗,但暑热稍退,早晚已有了些许凉意,校园里的梧桐树叶边缘开始泛黄,预示着秋天脚步的临近。

这一周,詹晓阳迅速切换回“学生”频道,沉浸在内科学、外科学等专业课程的海洋中。

同时,他也没有完全放下对外部世界的关注。

周四下午,他抽空写了一篇短文,题目叫《最后的一学期》,投给了学校广播站。

文章里,他抒发了对即将结束的潮城卫校基础阶段学习的不舍,对师兄师姐们已奔赴实习岗位的感慨,更多的是对最后一学年奋斗的期许和对未来专科深造的向往。

文笔朴实,却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和思考。现任广播站站长,收到稿子后很是欣赏,第一时间找到詹晓阳,希望他能成为广播站的特约撰稿人,多写写校园生活和学习感悟。

詹晓阳想到这或许也是个锻炼和记录的机会,便爽快答应了。

9月7日,星期六,农历七月二十五。

这是一个对詹晓阳而言,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

但今天,他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迎接新生。

清晨,阳光明媚。潮城卫校门口,一年一度迎新生的热闹景象再次上演。各“老乡会”自发组织起来,在门口空地和花圃旁拉起横幅、摆开桌子,迎接来自家乡的新面孔。

饶北同乡会的摊位前,詹晓阳和詹清容,以及另外几个95届的饶北籍同学,早已准备就绪。

“晓阳,清容,今年靠你俩挑大梁了!”一个同年级的老乡拍拍詹晓阳的肩膀,笑着说。

94届的师兄师姐已经离校实习,95届的他们,自然成了饶北老乡在校园里的“主心骨”。

上午九点多,报到的人潮开始出现。

一辆车身沾满泥泞的长途客车“嘎吱”一声在校门口停下,车门打开,一股混合着汽油、汗水和尘土的气息扑面而来。几个提着编织袋、背着双肩包、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疲惫和初来乍到茫然的年轻人,怯生生地走下车,四处张望。

詹晓阳耳朵敏锐地捕捉到人群中夹杂的、熟悉的饶北客家口音,他立刻像听到发令枪的运动员,一个箭步迎了上去,脸上绽放出热情而真诚的笑容:

“师弟,是不是饶北来的?”他的声音洪亮,带着家乡特有的语调,瞬间打破了陌生感。

“是啊是啊!师兄你好!我叫詹思伟。”一个皮肤黝黑、身材瘦小的男生如释重负,连忙用家乡话回答,仿佛找到了组织。

“欢迎欢迎!一路辛苦啦!来来来,先到咱摊位上歇歇脚,食杯水!”詹晓阳自然地接过男生手中最沉的那个编织袋,动作熟练而有力,引导着他们走向饶北同乡会的摊位。

“来,师弟,叫什么名字?哪个镇的?读什么专业?”詹晓阳拿起笔,指着签到本上相应的栏目,语气温和地询问。

每当新生报出姓名,他会在名单上快速找到并打勾,同时默记一下,努力将名字和眼前这张略带羞涩的脸对上号。

这个简单的动作,让新生立刻感受到了被重视和接纳。

“詹思伟,好名字!以后就叫你阿伟啦!欢迎加入饶北大家庭!”他拍拍男生的肩膀,鼓励道。

然后递上一瓶矿泉水,“慢慢喝,不用急。”

面对陪同而来的家长,他更是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沉稳和周到。

一位头发稍长、皱纹深刻的大叔,紧紧拉着女儿的手,眼神里满是担忧和不舍。

詹晓阳立刻上前,用最地道的家乡话,弯下腰,凑近阿婆耳边,大声而清晰地说:

“叔,您放心啦!学校很安全的!食堂饭菜还可以,一餐有荤有素,宿舍八个人一间,有风扇,有舍管阿姨看着!”他语气肯定,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

“细妹仔在这里,涯兜(我们)饶北嘅师兄师姐都会照应佢个!有啥事,随时可以来揾涯,涯叫詹晓阳,住108宿舍!(小妹妹在这里,我们饶北的师兄师姐都会照应她的!有什么事,随时可以来找我,我叫詹晓阳,住108宿舍!)”他指着自己胸脯,又拿出笔,在一张纸条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宿舍号,塞到大叔手里。

大叔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宽慰,紧紧攥着纸条,连连点头:“好啊,好啊!多谢师兄!细妹仔,你快多谢师兄!(好啊,好啊!多谢师兄!小妹妹,你快谢谢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