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她在宣城(2 / 2)

“父皇息怒,”赵珩声音平稳,听不出波澜,“宣城地处北地,这场雪确实数十年罕见,压垮民舍、阻断交通亦是事实。”他顿了顿,谨慎地补充道,“只是,是否到了需要即刻拨付大量赈灾钱粮的程度,还需户部与工部仔细核议。”

皇帝瞥了他一眼,没有立刻接话,而是又拿起另一份奏折,语气更冷了几分:“防范?你看看这个!辽河也受了雪灾,他倒好,直接说辽河部族来年缺衣少食,恐会南下寇边,跟朕要军饷,要物资,要加固城防!”

他越说越气,将奏折“啪”地摔在案上。

“这老狐狸!句句为国为民,字字夹带私货!你看看最后,说什么他女儿黄嘉柔在京城已久,婚事未定,年岁渐长,他这做父亲的忧心不已,请朕体恤?他这是在跟朕讨赏呢,还是变着法儿提醒朕别忘了他们黄家?”

赵珩上前恭敬接过奏折,快速扫过,尤其是最后那看似家常实则意味深长的几句,心中了然。

但他的婚事已被父皇定下,太子妃人选是太傅府的千金。黄郡君做良娣,仍旧在商议阶段,实则是怕寒了宣抚使的心。

皇帝盯着太子,眼神从锐利到怀疑,仿佛想从他平静无波的脸上看出些什么。殿内一时寂静,只闻炭火偶尔的噼啪声。

“心中可是不满?”皇帝忽然嗤笑一声,自己这好儿子为了婚事,不是没找过人当说客,还想与他讨价还价。

赵珩心头一凛,头垂得更低。

黄宣抚使可能与辽河部族有勾结,以及宣城麓山铁矿区内很可能隐藏着未经上报的金银矿,这两件事,皇帝与他心照不宣,暗中调查已久。只是宣抚使做事谨慎,边关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确凿证据和万全把握,谁也不敢轻易动手。

“父皇明鉴。”皇帝靠回椅背,揉了揉眉心,脸上露出一丝疲惫,挥了挥手:

“罢了,此事你好好查。只是这老狐狸步步紧逼,朕心里这口气,不顺!”

他看了一眼恭立一旁的太子,语气缓和了些:

“黄嘉柔的婚事,等到开春吧,也省得他总拿这个说事。至于宣城雪灾和边关军饷……让户部先去核议,拿出个章程来。”

“是,儿臣遵旨。”赵珩躬身应道,心中却如明镜一般。此事的“章程”,至少要到春节后了。

太子赵珩从御书房退出来,殿外清冷的空气让他精神微微一振。

他正欲举步离开,眼角余光瞥见候在廊下的林霁尘,对方不着痕迹地递来一个眼神,示意他稍候。

赵珩脚步微顿,面上不动声色,走到不远处一株光秃的银杏树下,仿佛在欣赏冬日景致,心中却思绪翻涌。父皇喜欢用拖字诀,要么不出手,一出手雷霆之怒。宣城那边……她怎么样了。

约莫一炷香后,林霁尘也从御书房出来了。

只是他的表情着实有些奇怪,眉头微微蹙着,像是遇到了什么难题,可嘴角却不受控制地向上扬起一个细微的弧度,带着点像是得知了什么有趣秘密的玩味。

两人默契地并肩往宫外方向走去,待离御书房远了,林霁尘才压低声音,开门见山:

“殿下,我刚得到一个消息,关于沈月陶的。”

他顿了顿,甚至都未看清对方脸色,有些轻快地说道:“她很可能在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