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扎根(2 / 2)

“嗯。”苏晚晴点点头,说出一个名字,“**宁州市**。”

宁州?林见鹿迅速在脑海中搜索这个城市的信息。一个典型的、曾经依靠传统制造业和资源起家、如今面临产业转型阵痛和环保压力的重工业城市,Gdp在全省排名靠后,人口净流出,算是个“老大难”地区。

“为什么是宁州?”林见鹿不解。以苏晚晴的背景和能力,完全可以去一个经济基础更好、更容易出政绩的地方。

“因为那里最需要改变,也最能检验我们一直谈论的‘新质生产力’和‘产业生态’到底能不能扎根。”苏晚晴的眼神灼灼生辉,“部里的文件写得再好,联盟的愿景再宏大,如果不能在宁州这样的土壤里开花结果,那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我想去最一线,去面对最真实、最复杂的问题,去试试看,能不能亲手打造一个‘见鹿生态’可以落地、可以与传统产业融合、可以真正惠及一方百姓的**样板**。”

她看着林见鹿,语气带着一丝恳切,也带着挑战:“见鹿,我知道你和见鹿科技现在面临的压力很大,全球战场烽烟四起。但我想请你,把宁州也看作你们生态布局的一部分。那里有完整的工业基础,有大量渴望转型的熟练工人,有亟待治理的环境,也有……非常实在的市场需求。如果我们能在宁州走通一条路,其示范效应,或许比在达沃斯赢得一百次掌声更有力量。”

林见鹿彻底愣住了。他看着苏晚晴,仿佛重新认识了她。他见过她在国际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的英姿,见过她在政策研究室里凝神思考的专注,但此刻,她选择放下京城的锦绣前程,一头扎进一个充满挑战的“泥潭”,这份魄力与担当,让他由衷地感到敬佩。

他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念头。宁州虽然基础薄弱,但正如苏晚晴所说,潜力巨大。见鹿科技的“泰山”电池工厂需要更广泛的供应链支持;G9和后续车型的部分零部件生产可以转移过去,降低成本的同时带动当地就业;“灵犀健康”平台可以在那里探索社区养老和慢性病管理的模式;“昆仑”平台的AI能力可以赋能当地的智能制造升级……

这不仅仅是在帮助苏晚晴,更是在为见鹿科技自身的生态寻找一个更深、更广的扎根之地,一个可以抵御外部风浪的“根据地”。

“好!”林见鹿几乎没有太多犹豫,郑重地点了点头,“宁州,见鹿科技会重点投入!你需要什么支持,我们全力配合!我们一起,在宁州趟出一条路来!”

苏晚晴的脸上绽放出如释重负又充满期待的笑容,那笑容仿佛驱散了冬日的寒意。“谢谢你,见鹿。”

两人就宁州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越谈越觉得可能性巨大,前景可期。

然而,就在这次会面后不久,苏晚晴的任命正式下达前的敏感时期,一股暗流开始涌动。

一些关于苏晚晴“背景深厚、借机镀金”、“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流言开始在某个小圈子里传播。更有一股力量,试图翻出宁州过去一些陈年旧账和复杂矛盾,试图将这个地方描绘成一个“政治泥沼”,暗示苏晚晴此去凶多吉少。

这些动静虽然细微,但传递出的信号却很明显——有人不希望看到苏晚晴去宁州,不希望看到“出海联盟”的理念在一个具体的地方成功实践。

林见鹿第一时间察觉到了这些风声,他立刻意识到,这很可能也是“棱镜”计划或者说其国内代理人的手段之一。他们不仅要打压见鹿科技这样的企业,也要阻挠像苏晚晴这样试图将宏观战略落到实处的干部。

就在他为苏晚晴担心,并思考如何应对时,他接到了苏晚晴打来的电话。她的声音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丝看透世事的淡然:

“见鹿,那些声音,我听到了。不用担心,这反而更坚定了我的决心。如果宁州一帆风顺,反而体现不出它的价值,也体现不出我们这批人下去的意义。既然选择了扎根,就不怕泥土深处的盘根错节和顽石挡路。”

她顿了顿,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这个宁州,我去定了!我倒要看看,是那里的困难硬,还是我们的决心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