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落子宁州(1 / 2)

苏晚晴的任命在些许杂音中,最终还是顺利下达了。她将出任宁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消息公布,在熟悉她的小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敬佩者有之,惋惜者有之,暗中等着看笑话的,亦不乏其人。

林见鹿没有再多说什么,行动是最好的支持。在苏晚晴正式赴任前,他亲自带领一个由战略投资、供应链、技术研究院核心成员组成的精干团队,先行一步,秘密抵达了宁州。

宁州给林见鹿的第一印象,是复杂而真实的。与上海、深圳那种光鲜亮丽的科技感截然不同,这里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旧工业时代钢铁与煤炭的气息。宽阔但略显陈旧的道路,两旁是有些年头的厂区和职工宿舍楼,城市中心区还能看到一些活力,但一些老工业区则显得沉寂,甚至有些破败。

然而,在林见鹿眼中,这片土地却蕴含着别样的生机。他看到了完善的铁路、公路交通网络;看到了虽然老化但基础扎实的工业配套(尤其是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看到了大量经验丰富、纪律性强的产业工人;更看到了当地政府迫切的转型渴望和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

几天密集的考察下来,团队在入驻酒店的会议室里连夜开会。

供应链负责人指着地图上的几个点位:“宁州的工业基础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尤其是北部的经开区,几家为国内重卡配套的齿轮厂和铸造厂,技术底子不错,如果能升级改造,完全可以承接我们G9的部分底盘结构件和电机壳体的生产。”

投资总监则分析着数据:“这里土地成本、人力成本优势明显,政府给出的税收减免和落地补贴政策极具诚意。如果在这里布局,能显着降低我们的综合制造成本。”

技术研究院的专家补充道:“我们初步调研了本地的一所理工类大学和几家职业院校,生源质量不错,可以合作建立培训基地,定向培养我们需要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

所有信息汇总,指向一个清晰的结论——宁州,具备成为见鹿科技一个重要制造基地和生态试验田的潜力。

林见鹿心中已然有了决断。他看向窗外宁州的夜色,远处还有老钢厂未熄的灯火,与近处新兴商业区的霓虹交织在一起,仿佛象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不仅仅是一个零部件工厂。”林见鹿转过身,目光扫过团队,“我们要在这里,投建一座**集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生产、电池包组装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超级工厂**!项目代号——‘**麒麟**’!”

“超级工厂?!”会议室里响起一片低呼。这手笔太大了!

“对,超级工厂!”林见鹿语气坚定,“这不仅是为了支持晚晴,更是我们自身生态战略的必然选择。我们需要一个更靠近市场、成本更优、供应链更短的制造中心来保障G9及其后续车型的产能,并辐射中西部和北方市场。宁州,是不二之选!”

他顿了顿,眼中闪烁着战略家的光芒:“而且,‘麒麟’工厂将是我们最先进的‘灯塔工厂’,全面应用工业互联网、AI质检、机器人自动化,并将其接入‘昆仑’平台进行优化。我们要把宁州工厂,打造成智能制造的标杆,让它成为吸引其他高端制造企业落户的磁石,真正带动宁州的产业升级!”

战略既定,后续的推进快得惊人。一方面是因为见鹿科技高效的执行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苏晚晴到任后,展现出的雷厉风行和卓越的协调能力。

苏晚晴正式上任宁州市代市长后,没有搞任何形式主义的迎来送往,而是直接扎进了基层调研。她跑遍了宁州所有的区县和主要工业园区,与企业家、工人、农户、基层干部面对面交流,迅速掌握了第一手情况。

当林见鹿团队与宁州市政府就“麒麟”超级工厂项目开始正式谈判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位对宁州优劣势了如指掌、且极具魄力的决策者。

谈判桌上,苏晚晴穿着合体的职业套装,神色从容冷静,言语清晰有力。她不仅完全理解见鹿科技的技术需求和战略意图,更能精准地把控宁州的底线和可提供的支持。

“土地平整和七通一平,市政府保证在三个月内完成。”苏晚晴指着规划图,语气不容置疑,“针对贵公司提出的高端人才引进需求,我们已经制定了专门的‘麒麟人才计划’,在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就业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至于产业配套,市里会成立专班,协助你们对接本地有潜力的供应商,并提供技术改造的贴息贷款。”

她看着林见鹿,眼神坦诚而富有远见:“林总,宁州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代工厂,我们要的是通过见鹿科技的龙头效应,重塑整个宁州的工业基因。所以,在政策上我们会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但同时,我们也希望见鹿科技能将研发、结算等核心环节更多地在宁州扎根,真正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