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力量又不能失去音色的美感。这才应该是教学难点!”
争论逐渐升级了。
“《星空》这首曲子!它的即兴感怎么教?难道让学生自由发挥吗?”
一位老派教授皱紧眉头:“音乐必须有章法!
必须标注出哪里需要,自由到什么程度?声效的模仿也需要具体指法建议!”
“王老,您这就太刻板了!”
一位相对年轻的顶尖演奏家反驳道:“《星空》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自由和想象力。
我们的注解不应该限制学生,而是引导他们去聆听、去感受宇宙的浩瀚,激发他们内心的音乐想象力!
指法可以建议,但感受不能框死!”
会议室里,各方观点激烈碰撞,时而温和补充,时而针锋相对。
每一位大佬都秉持着自己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毕生沉淀的教学理念,据理力争。
柳如烟坐在其中,听得如痴如醉,大开眼界。
这些争论背后,是无数艺术造诣和教学智慧的闪光,是对音乐教育每个细节的极致追求。
她飞快地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钢笔在纸面上飞速划过,几乎抡出了残影。
这些人的每一个精妙的观点、每一个从未想过的训练方法,都被她一一记录下来!
“赵教授认为《水边的阿狄丽娜》触键要‘轻、柔、透’,像水滴落在湖面…”
钱院长指出:《秋日私语》的力度变化微控是表现落叶飘零感的关键……”
孙教授提出:《卡农》可以设计一套渐进式的分手练习方案来攻克复调……”
李大师强调:《雨的印记》踏板是生命线,要做出‘雨滴涟漪荡漾开’的层次……”
柳如烟就像是一个最贪婪的学生,吸收着这些泰斗级钢琴家,对钢琴顶级的理解。
偶尔,当争论陷入僵局时,所有人的目光会不约而同地投向曲谱的创作者——柳如烟。
“柳丫头,你来说说,你写《夜的钢琴曲5》的时候,这个地方到底更侧重旋律线条的清晰,还是和声色彩的朦胧感?”
“如烟,你弹《爱的协奏曲》高潮部分时,内心的情感驱动是澎湃的激情,还是克制的深情?”
会议室内的争论持续了好几天。
这些音乐界的泰斗提出的各种精妙的见解,是基于深厚底蕴的教学理念激烈碰撞。
却似乎始终难以在每一处细节上都达成完全一致。
每一位泰斗都试图将自己毕生对音乐的理解,灌注到这十首堪称“启蒙利器”的曲谱注解中去。
柳如烟静静地聆听了数日,笔记本上已记得密密麻麻。
她看着诸位前辈们为了一个踏板记号、一处力度术语,或是一种情感诠释而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心中渐渐升起一个念头。
当争论再次围绕《夜的钢琴曲5》的某一处和弦色彩陷入短暂僵局。
众人的目光又一次习惯性地,投向这位年轻的创作者时。
柳如烟这一次,没有再直接回答技术细节。
她深吸一口气,站起身,目光环视在场每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语气小心翼翼却异常清晰地说道:
“各位前辈,请允许我打断一下。我听了几天,有一个可能不太成熟的想法。”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带着期待和一丝好奇。
安会长笑道:“小柳丫头啊,你就放心大胆的说。”
柳如烟组织了一下语言,继续说道:“这几天,我记录下了很多让我受益匪浅的观点。
每一位前辈的见解都让我大开眼界。”
然后,她话锋轻轻一转:“但是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我们这十首曲子,它们的首要定位是什么?是给谁用的?”
众人闻言,全都微微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