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市管之弊(1 / 2)

乡野间的变革暗流涌动,南京城内,一场关于城市治理权的博弈,也随着冬日的寒风悄然拉开了序幕。这一次,冲突的焦点并非宏大的制度设计,而是看似琐碎却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市政管理”。

南京作为留都,人口百万,工商繁盛。然而,城市管理却沿袭旧制,由应天府衙、五城兵马司以及各自为政的行业行会共同负责,职责重叠,效率低下。街道清扫、沟渠疏浚、消防救火、市场秩序、乃至摊贩管理,无不混乱不堪。污水横流、火灾频发、欺行霸市之事屡见不鲜,市民苦之久矣。

议会民政委员会在经过详细调研后,提出了《设立南京市管理务司(简称市管司)疏》。旨在仿效古之“市长”职责,整合分散权力,成立一个专司城市管理的独立机构,下设环卫、消防、市容、稽查等科,招募专职人员,统一规章,明确权责,以期改变南京城“脏、乱、差”的现状。

此议看似只是技术性的行政调整,却立刻触动了原有管理体系下无数既得利益者的神经。

最先跳出来反对的,是各行业的行会头目。他们凭借对行业内摊贩、店铺的“管理权”,收取各种名目的“例钱”、“摆摊费”、“保护费”,早已将公共空间视为私产。一旦成立统一的市管司,规范管理,他们的财路便将断绝。

“朝廷这是要断我等生路啊!”一个掌控着城南数条街道摊贩管理的肉行行头,在行会密室里拍着桌子怒吼,“什么狗屁市管司!分明是来抢钱的!兄弟们绝不能答应!”

与此同时,五城兵马司的军吏们也怨声载道。他们虽负有维持治安、街道管理之责,但多年来早已将此视为敲诈勒索的良机。商户开业、小贩摆摊,不给他们送上“孝敬”,便寸步难行。市管司的设立,无疑会剥夺他们这份额外的“油水”。

甚至应天府衙的一些胥吏也暗中不满,因为许多原本经他们之手、可以上下其手的杂役工程(如疏浚沟渠),也将被市管司接管。

这些底层胥吏、行会头目,能量不容小觑。他们不敢公然对抗朝廷,却擅长利用规则的模糊地带和市井手段进行抵抗。

《市管司疏》尚在议会审议,南京城内便已是暗流涌动。

一夜之间,城内多处主要街道被不明来源的垃圾堆满,恶臭熏天。几处关键的下水沟渠被人用石块杂物堵塞,导致污水倒灌。甚至有谣言传出,称市管司成立后,所有摆摊者需缴纳高额“牌照费”,所有店铺需重新“评估”纳税,一时间商贩人心惶惶。

这些举动,意在制造混乱,夸大成立新机构的“弊端”,给议会施加压力,并将“扰民”的罪名提前扣在市管司的头上。

朝堂之上,李守俊等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们虽不屑于与胥吏行会为伍,但却巧妙地利用此事攻击议会。

“陛下!南京城管理虽有不足,然骤设新司,叠床架屋,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致胥吏惊扰,市井不安!此皆议会诸臣,不谙实务,空想妄为之过也!”他将街头混乱的责任,直接归咎于议会提出改革方案本身。

议会内部,一些原本支持改革的议员,面对城内突发的混乱和反对派的指责,也开始产生疑虑,审议进程再次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