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皇权与法权(1 / 2)

“大明标准制定总会”的成立与首次会议的成果,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南京官场激起了远比蒸汽机车事故更为深远的涟漪。它不仅仅关乎技术标准,更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一个由议会牵头、多方参与、甚至容纳“贱业”匠人的新型决策模式正在形成,并开始触及实质性的权力领域。

这股风潮终于不可避免地吹到了紫禁城的深处。

乾清宫内,檀香袅袅。天启帝朱由校看似随意地翻阅着东厂呈报的关于“标准总会”的详细记录,以及附带的几位内阁元老对此事的忧心忡忡的密奏。魏忠贤垂手侍立在一旁,屏息凝神。

“让匠人与朝臣同席议事……”天启帝的声音听不出喜怒,指尖轻轻点着奏报上“咨议”二字,“林爱卿倒是好魄力,好手段。”

魏忠贤小心翼翼地抬眼,低声道:“皇爷,老奴听闻,如今南京城内,颇有议论。言说这议会权力日重,格物院地位超然,长此以往,恐非国家之福。有些事,本该是陛下乾纲独断,或是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如今却……”

他没有把话说完,但意思已然明了。

天启帝沉默片刻,忽然问道:“魏伴伴,你觉得,这《大明约法》草案,核心为何?”

魏忠贤心中一凛,斟酌道:“老奴愚见,其核心……似是欲将天下权柄,分于议会、法司,乃至……约束内廷与外朝。”

“约束?”天启帝轻笑一声,带着一丝冷意,“他们是想给朕,也给这大明的天子,套上一个笼头。”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宫墙内四方的天空。“朕登基以来,北虏南倭,天灾人祸,国库空虚,朕何尝不想励精图治?林川等人所做之事,许多确也利于国计民生。然,权柄下移,纲纪松弛,此风断不可长!”

他猛地转身,目光锐利:“他们不是要讲‘法’吗?好!朕就和他们讲讲,这大明,最大的‘法’是什么!”

数日后,一道由皇帝亲自授意,司礼监直接下达的“中旨”,未经内阁票拟,也未经议会审议,直接发往工部和内府监局。旨意内容:为筹备明年祭天大典,彰显天子敬天法祖之诚,特命内府监局即日起,征用南京龙江宝船厂部分船坞、工匠及库存之南洋硬木、金丝楠木,用于建造天坛所用之斋宫、祭器及车驾仪仗。一应费用,由内帑直接支取。

这道中旨,如同一声惊雷,再次震动了朝野!

龙江宝船厂,如今已部分转型,正在承建“大明航运公司”急需的新式漕船和海船,其库存的南洋硬木更是制造关键船构件的战略物资。皇帝此举,不仅直接打断了重要的工业生产,更关键的是,它绕开了内阁和议会,以一种近乎蛮横的方式,重申了皇权在特定领域(尤其是祭祀、皇室用度)的绝对权力。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周奎第一时间在议会发起紧急动议,情绪激动,“龙江船厂所涉,乃漕运、海运之要务,关乎南北物流与海防!祭天大典虽重,岂能动摇国本?且中旨不经程序,直发有司,此例一开,则《约法》精神荡然无存!臣请陛下收回成命!”

顾炎成更是引经据典,上书直言:“《礼记》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然‘祀’之耗费,亦当有度,且需合于礼法程序。今陛下以中旨调拨国之重器资源,于礼不合,于法无据!臣恐此非敬天,实为慢天!”

支持议会的官员和议员们群情汹涌,要求皇帝遵从《约法》草案规定的预算和资源调用程序。

然而,保守派官员们却如同打了强心剂。李守俊等人纷纷上表,盛赞皇帝“恪守祖制,敬天勤民”,并严厉驳斥周奎、顾炎成等人“妄议君上,大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