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标准之争(1 / 2)

蒸汽机车脱轨事故的调查报告,由格物院、工部及议会技术委员会联合署名,在《大明公报》上全文刊发。报告详尽分析了鱼尾板断裂的原因,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当前钢铁冶炼、构件铸造及轨道施工中存在的质量标准不一、监管缺位等问题。报告的结论并非否定铁路本身,而是强调“欲兴其利,必先除其弊”,呼吁建立统一的“大明工矿营造标准”。

这份坦诚的报告,如同一剂清醒药,让部分恐慌的民众开始理性思考。然而,在朝堂之上,它却引发了另一场更为激烈的“标准之争”。

以都察院右都御史李守俊为首的守旧派,对报告中提及的“标准”二字极为敏感。他们在朝会上痛心疾首:“工矿营造,自有成例!何须另立标准?此乃格物院欲揽权于一身,以‘标准’之名,行把持之实!若事事皆需格物院核定标准,则天下百工,岂非皆需仰其鼻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他们的反对,表面上是对格物院扩权的担忧,深层则是对即将建立的、客观的、非由传统道德或行政权力所能左右的“技术权威”体系的恐惧。这套体系若建立起来,将从根本上动摇他们赖以生存的基于人情、关系和旧有经验的话语权。

与此同时,另一股反对力量来自民间行业行会。南京铸铁行会的会长,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匠宗,带着几十名各业行头,跪在了通政司门口,呈递万民书(实为行业请愿书)。他们并非反对标准本身,而是恐惧新标准由格物院的“学士”们制定,脱离实际生产,过于严苛,导致他们现有的工艺、设备乃至祖传手艺被淘汰,断了生计。

“老爷们明鉴啊!”老匠宗声泪俱下,“小老儿家传三代铸铁,全凭眼力、手感,火候到了自然成。如今格物院要用什么‘尺量’、‘秤称’,还要看什么‘金相’(指金相学),这……这祖宗传下来的法子,难道就不算标准了吗?”

这是新旧生产理念、经验主义与量化科学之间的鸿沟,其背后同样是利益与话语权的争夺。

面对来自上层和底层的双重压力,建立统一标准的工作陷入了僵局。

林川深知,此事不能强推。他召见了王贞仪、顾炎成以及工部几位较为开明的官员。

“标准之事,关乎国运,亦关乎民生。”林川沉声道,“阻力之大,意料之中。此事,不能单靠格物院闭门造车,亦不能由工部一纸公文下达。需让反对者参与进来,让其亲眼所见,亲身体会。”

王贞仪若有所思:“林师之意是……?”

“成立‘大明标准制定总会’。”林川明确指示,“此会不由任何一部一院独掌。由议会牵头,格物院、工部、户部、乃至都察院,皆派员参与。更要紧的是,邀请各地主要行会的匠宗、大工坊主作为‘咨议’,共同参与标准的研讨与制定。”

顾炎成眼神一亮:“此议大善!既可集思广益,使标准更切合实际,亦可让反对者无处置喙。更重要的是,此乃《约法》‘共治’精神之体现!”

方案提出,再次引起轩然大波。让匠人、商贾与朝廷命官、格物学士同堂议事,这在恪守等级的人看来,简直是“牝鸡司晨,阴阳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