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朝堂激辩(1 / 2)

江都县令孙有才被巡视组当场停职查办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在南京官场炸响。其引发的震动,远比扬州府的春雷更为剧烈。

翌日清晨,皇极殿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年轻的天启帝(注:根据大纲时间线,此时应为天启帝,延续明朝纪年)端坐龙椅,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审视。林川、徐承烈、沈万三等议会核心成员立于文官班列前端,而对面,以周延儒为首的一批翰林、科道官,则个个面色沉肃,如临大敌。

首先发难的并非周延儒,而是一位素以敢言着称的都给事中,吴振邦。他手持玉笏,跨步出班,声音洪亮:

“陛下!臣弹劾都察院御史陈德忠,借巡查新政之名,行专权跋扈之实!江都县令孙有才,纵有办事不力之过,然其罪不至此!陈德忠不经三司,不奏天听,仅凭风闻奏事,便擅停一县正印官之职,此乃目无纲纪,僭越权柄!长此以往,恐使地方官员人人自危,不敢任事,朝廷政令何以通达?此风断不可长!”

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不少守旧派官员的附和。

“吴给事中所言极是!孙有才推行新学或有迟缓,然其心可悯,其情可原!如此粗暴处置,岂非寒了天下州县之心?”

“巡查之权,竟可凌驾于朝廷法度之上乎?若人人效仿陈德忠,大明律法威严何在?”

声浪一波高过一波,目标直指陈德忠,更指向他背后的徐承烈与林川。他们试图将孙有才塑造成一个“被严苛新政所迫害”的可怜虫,将事件定性为“巡查官员滥用职权”,从而否定整个监督机制的合法性。

面对汹汹攻势,徐承烈冷哼一声,大步出列,声若洪钟:“陛下!臣有本奏!”

他转身,目光如电,扫过吴振邦等人:“吴给事中口口声声纲纪法度,却为何对孙有才欺君罔上、弄虚作假之行为视而不见?!《大明新律》明载,官员履职,贵在‘忠勤实勉’四字!孙有才以旧塾冒充新学,以空口承诺滥记助学积分,此非办事不力,此乃公然欺瞒朝廷,愚弄百姓!其行径,与贪腐何异?!”

他从袖中取出一份奏报,高举过顶:“此乃陈德忠御史八百里加急送回的初步查证文书!江都县所谓三所新式学堂,皆有名无实,教材未启,尘埃满室!助学积分评定,全无标准,任人唯亲!证据确凿,铁证如山!陈御史依《巡查御史条例》及《大明新律》之授权,对涉嫌严重渎职、欺瞒之官员先行停职,以防其串供毁证,程序正当,何来僭越之说?!”

徐承烈本就气场强大,此刻更是言辞犀利,掷地有声。他顿了一顿,语气转为沉痛:“若说寒心,真正寒心的,是那些期盼新学、却被如此糊弄的寒门子弟!是那些真心助学、却因无门路而积分寥寥的士绅商贾!是朝廷锐意革新、却被此等蠹虫层层阻隔的国策大计!”

沈万三也适时出列,声音不高,却分量十足:“陛下,臣附议徐尚书。新政推行,首重‘信’字。朝廷若对孙有才此等行径姑息纵容,则天下人皆以为新政可欺,朝廷可信可欺!届时,非但新学难兴,朝廷威信亦将荡然无存!臣以为,非严惩不足以立信,非肃贪不足以清源!”

林川并未急于开口,他静静观察着朝堂上的风向。他看到部分中间派官员在徐、沈二人摆出事实和法理后,露出了思索的神色。他知道,火候已到。

他缓步出班,姿态从容,向御座一揖:“陛下,臣以为,今日所议,非止一孙有才之去留,亦非陈德忠对错之争。实乃关乎朝廷,究竟以何种态度推行新政,以何种标准要求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