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司法革新(1 / 2)

十月寒露,南京刑部门前人头攒动。今日是《大明新律》试行后的首场重要庭审,不仅百姓围得水泄不通,各级官员也都到场观摩。新任刑部尚书徐承烈端坐正堂,左右分列十二名陪审员——这是新律增设的制度,陪审员由议会从各地代表中遴选,今日到场的包括王老栓、沈万三、李振声等各界人士。

带人犯!衙役高喝声中,一个身着绸缎的中年商人被押上公堂。此人名叫赵德全,是南京有名的盐商,被控走私盐引五百引,按《大明律》当处斩刑。

徐承烈翻阅案卷,眉头微皱:赵德全,你可知罪?

赵德全跪地叩首,声音哽咽:大人明鉴!小人实在走投无路啊!去年漕运改道,小人的十艘货船被困徐州三个月,为偿还船工工钱和货款,才不得已出此下策...

王老栓仔细听着,忍不住插话:徐大人,俺听说新律要考量案情轻重。这赵德全虽然犯法,但事出有因,而且他往年纳税从无拖欠,是不是可以从轻发落?

沈万三翻开账本补充道:据商会记录,赵德全去年捐银五千两修堤,今年饥荒时又设粥厂三月。这样的商人若是问斩,恐怕会寒了商贾之心。

便在此时,堂外传来喧哗。周延儒带着一群太学生闯了进来,高呼:祖宗之法不可违!私盐重罪,岂能轻饶!《大明律》明载:凡犯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拒捕者,斩

徐承烈拍案而起,法槌重重敲下:周大人!今日是按新律审案,你若有事可递状纸,不得扰乱公堂秩序!

周延儒冷笑:什么新律!分明是你们肆意妄为!《大明律》乃太祖钦定,历经二百余年,你们也敢改动?

这时,林川从后堂走出,手中捧着明黄绢帛:奉陛下旨意,《大明新律》今日起正式试行。新律增设情有可原立功赎罪等条款,要求法官审案需考量案由、情节、悔过表现等因素。

他转向赵德全:根据新律,你虽触犯盐法,但事出有因,且往年多有善举。本官判你缴纳罚金五千两,盐引充公,戴枷示众三日以儆效尤。另责令你协助官府整顿盐务,戴罪立功。

赵德全喜极而泣,连连叩首:谢大人!小人定将功补过,绝不再犯!

周延儒气得浑身发抖,指着林川:荒唐!如此判案,国将不国!若人人都可因故犯法,这天下还要王法何用!

林川正色道:周大人,法律不外乎人情。若是法律不近人情,百姓如何心服?《尚书》云:罪疑惟轻,功疑惟重,这才是圣人之道。

这场庭审成为南京城热议的话题。百姓们第一次看到法律还能这样执行,既维护了法纪,又体现了仁政。更让人惊讶的是,庭审全过程都被书记官记录在案,将作为判例供各地参考。

三日后,议会召开司法改革专题会议。王贞仪提出建立律师制度的建议:泰西各国都有律师为百姓辩护,我们也可以试行。让精通律法之人帮助百姓打官司,才能避免冤狱。特别是贫苦百姓,往往因为不懂法而吃亏。

沈万三补充道:商人最怕官司缠身。若是能有专业律师,生意人也能安心经营。我建议在各地设立法律援助处,帮助无力请律师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