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洪流前(2 / 2)

“戚少保当年御倭,尤重火器与阵法配合。”吴秀才指着书上一段关于“鸳鸯阵”应对骑兵冲击的变阵图示,对杨把总和林川解释道,“其‘狼筅’虽不适用,然其以长牌、藤牌掩护,铳手轮番施放,专攻敌马的理念,或可借鉴!”

他又翻到另一页,上面记载着一种名为“架火战车”的简易火箭发射装置:“此书有载,虽粗陋,然骤然齐射,声势骇人,可乱敌马队,挫敌锋芒!”

这些来自数百年前、针对不同敌人的智慧,在吴秀才的“翻译”和下,与流民屯现有的装备条件相结合,迸发出新的火花。杨把总立刻根据“鸳鸯阵”的理念,调整了火铳队与长枪手、刀盾手的协同站位。雷匠人则带着工匠,依据“架火战车”的启发,尝试将多个“神火飞鸦”的发射筒固定在独轮车上,制造可以快速移动的简易火箭发射巢。

屯墙之外,最后的准备工作也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王老栓组织起的“辅兵营”(主要由年纪稍长或身体稍弱些的男丁组成),正按照杨把总划定的区域,疯狂地挖掘着最后一道反骑兵壕沟,并在沟前遍布削尖的竹签、木刺。妇孺们则往来运送着擂石、滚木,以及一罐罐韩老枪工坊赶制出来的、威力加强版的火油罐。

没有人抱怨,没有人偷懒。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天下大势,但他们清楚地知道,墙破了,所有人都得死。这种最朴素的认知,化作了最坚韧的力量。

林川巡视到北面主墙时,看到赵铁柱正指挥乡勇,将最后几门勉强修复、闪烁着新铸铜钉光泽的老旧火炮推上预设炮位。炮手们紧张地重复着操炮流程,额头上满是汗水,眼神却异常专注。

“怎么样?”林川问。

赵铁柱抹了把汗,咧嘴一笑,露出白牙:“家伙是老了点,但喂饱了药,照样能啃下鞑子几块肉来!兄弟们,都憋着股劲呢!”

夕阳将流民屯长长的影子投在大地上,如同一条匍匐的、即将苏醒的巨兽。黄河的方向,隐约似乎已经能听到战鼓的轰鸣。

林川知道,历史的洪流已无可避免地冲刷而至。流民屯这艘由各色人等、由无数微小力量捆扎成的木筏,已经做好了迎接惊涛骇浪的一切准备。

他深吸一口气,冰冷的空气灌入肺腑,带来一丝刺痛般的清醒。

“传令下去,按预定方案,各就各位。”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让我们看看,是清军的铁骑锋利,还是我们这块‘砥柱’,更加坚硬。”

洪流将至,砥柱已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