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淬锋(1 / 2)

河滩训练场上的气氛,与往日大不相同。

杨把总不再仅仅纠正个别人的动作或是阵型的疏漏。他站在一处临时垒起的高台上,眼神冷峻,声音如同刮过冰面的寒风。

“记住你们面对的是什么!”他指着台下肃立的乡勇队伍,“可能是几十个为了一口吃食就敢拼命的溃兵,也可能是来去如风、杀人不眨眼的鞑子哨探!你们现在多流一滴汗,多熟悉一种情况,战场上就能多一分活命的机会,身边的弟兄就能少死一个!”

训练科目陡然升级。不再是单一的阵型演练,而是复杂条件下的混合操练。

杨把总将八十名乡勇分为两队。一队由赵铁柱带领,扮演“来犯之敌”,另一队则由他亲自指挥防御。他刻意模拟了不同的敌情:

有时,“敌军”会趁着黎明前的黑暗,悄无声息地发起渗透。哨位上的乡勇必须瞪大眼睛,依靠听声辨位和微弱的星光,提前发现敌踪,并及时发出警报。一次失误,就意味着防线被“突破”,全体受罚。

有时,“敌军”会虚张声势,从正面佯攻,真正的杀招却从侧翼的林地或是难以通行的河沟里钻出来。防御方必须根据旗号和小队长的临机决断,快速调整阵型,堵住缺口。

“散开!散开!别挤在一起当活靶子!”当扮演溃兵的“敌军”稀稀拉拉地冲过来时,杨把总怒吼着,“长枪手前出,刀盾手护住两翼,弓箭手——抛射!覆盖他们身后!”

箭矢(去了箭头)呼啸着掠过天空。乡勇们从一开始的慌乱,到后来能勉强执行命令,虽然依旧生涩,但已有了应对不同攻击模式的雏形。

最受瞩目的,还是火铳小队的训练。他们被杨把总当成了关键时刻的“杀手锏”。

实弹射击不再是对着固定木靶。杨把总让人用稻草扎成了粗略的人形靶,甚至让一些靶子缓缓移动。

“装填!”大牛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和紧张,严格按照流程操作。量药、压实、装弹、通条捣实、加引药……每一个步骤都在无数次的重复中形成了肌肉记忆。他的动作比李三水明显沉稳流畅许多。

“瞄准——放!”

“砰!”“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