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 > 第527章 江北无战事(上) - 望风归顺

第527章 江北无战事(上) - 望风归顺(2 / 2)

寿阳那厚重的城门,在刺耳的摩擦声中缓缓开启,并未经历预想中的冲车撞击与烈火焚烤。赵恢脱下头盔,只带了几名亲随,步行而出,手中托着的不是兵器,而是自己的印绶和寿阳的户籍图册。

远处的地平线上,烟尘渐起。北秦东路军先锋的旗幡首先映入眼帘,那玄黑色的“秦”字旗和“王”字帅旗,在冬日苍白的阳光下,带着一股无可匹敌的肃杀之气,滚滚而来。军队行进间纪律严明,除了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和甲叶碰撞声,几乎听不到任何杂音,这种沉默比任何呐喊都更具威慑力。

先锋大将是一名身材魁梧的年轻将领,名叫李粲。他策马来到城门前,居高临下地看着手捧印绶、躬身垂首的赵恢,目光锐利地扫过城门后的情景。

“末将赵恢,愿率寿阳全城军民,归顺大秦,恭迎王师!”赵恢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回荡在寂静的城门洞口。

李粲并未立刻接受,而是按照既定程序,冷声道:“赵将军深明大义,免去一场干戈,保全一城生灵,此乃功德。然,军有军规。请将军令麾下士卒,按指定路线,前往校场集结,放下兵器,接受整编。我军军法官即刻入城,维持秩序,若有趁乱劫掠、滋事者,格杀勿论。城防暂由我军接管。”

“谨遵将军令!”赵恢没有任何异议,立刻吩咐副将去传达命令。

整个过程高效、冷静,甚至显得有些冷酷,却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混乱和可能的诈降风险。北秦先头部队迅速而有序地进入寿阳,控制各门、府库、粮仓、武库等要害部门。军法官带着执法队巡逻街巷,高声宣布安民告示,严厉弹压任何试图浑水摸鱼的不法之徒。城中的百姓胆战心惊地透过门缝窗隙向外窥视,发现这些传说中的“北地虎狼”并未烧杀抢掠,反而迅速恢复了秩序,心下稍安。

而在校场,解除了武装的原寿阳守军,虽然心中忐忑,但看到北秦军并未肆意侮辱或屠杀,而是开始登记造册,检查身体,并抬来了热粥和面饼分发,许多人脸上的恐惧渐渐被一种劫后余生的茫然所取代。按照北秦政策,他们经过甄别后,愿意留下的将被打散编入辅兵或进行屯田,不愿者发放路费遣散归农。

类似的场景,几乎同时在钟离、山阳、盱眙等江北重镇上演。那些早已被北秦细作渗透、或本就对建康失望透顶的守将,在北秦大军压境的巨大心理压力和“顺者生,逆者亡”的明确选项前,大多做出了与赵恢类似的选择。檄文先声夺人,大军随后雷霆压境,前期周密策反工作积累的势能在此刻彻底爆发。

烽火并未点燃,战鼓并未擂响。江北漫长的防线上,一座座城池仿佛无声无息地更换了旗帜。这不是战争的胜利,而是战略和心理的胜利。北秦的怀柔政策在此刻显现出威力——它告诉所有南朝军民:投降并非绝路,而是可能通往秩序与新生的选择。

当王镇恶的中军大纛抵达寿阳城外时,看到的已是一座秩序井然的城池,以及恭顺地迎接在道旁的赵恢等人。

王镇恶端坐马上,目光扫过寿阳还算完整的城垣,对身旁的参军道:“传讯陛下与都督,东路首站已下,江北门户洞开。我军兵不血刃,皆赖陛下天威,亦赖诸公前策。然,此仅伊始,传令各部,不得懈怠,严明军纪,安抚新附,继续向南推进!真正的硬仗,或许还在后面。”

他知道,赵恢等人的归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北秦武力的恐惧和对自身利益的算计,并非所有人都甘心如此。江北的“无战事”,只是风暴眼暂时的平静,是更大风暴来临前的序幕。但无论如何,第一步,已然稳稳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