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最后的使者(1 / 2)

淮水北岸,秦军大营以东三十里,一处名为“临淮驿”的官方驿站。此地本为南北通使、商旅往来而设,平日里还算热闹。但自从南朝内战爆发,北秦加强边境管控后,便冷清了许多,如今却被一种特殊的、暗流涌动的气氛所笼罩。

驿站最好的院落已被清空,由一队眼神锐利、甲胄鲜明的北秦禁军严密看守。院内,两位身份特殊、彼此心照不宣的客人,被分隔在不同的厢房,焦灼地等待着北秦方面的正式接见。

他们来自大江南岸,来自那个正陷入自我毁灭漩涡的帝国,却怀着同一个目的而来——为自己效忠的主子,争取北岸那头猛虎的支持,或至少,是它的中立。

西厢房内,来自建康的使者,是刘劭的心腹中书舍人顾琛。他身着华贵的南朝官服,却难掩脸上的疲惫与惊惶。他怀中揣着刘劭的亲笔信,信中充满了绝望的哀求和无力的威胁,许诺若能出兵相助平定“刘骏之乱”,愿割让淮北数州,并称臣纳贡。顾琛深知此行艰难,建康危如累卵,陛下的承诺如同空中楼阁,但他别无选择。

东厢房内,来自浔阳的使者,是刘骏麾下的长史张畅。他显得相对沉稳一些,但眉宇间也凝结着浓重的忧虑。他带来的国书,则以“讨逆都督”的名义,痛陈刘劭罪行,强调自身起兵的正义性,请求北秦“秉持大义,勿助逆贼”,并暗示若北秦能保持中立,待平定内乱后,必有重谢。张畅知道北秦野心勃勃,但与虎谋皮,总好过让这头虎直接倒向建康。

他们都心知肚明,对方的存在。在这小小的驿站里,两个你死我活的敌对政权使者,仅一墙之隔,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决定各自命运的外交角逐。

午后,北秦的代表终于到了。来的并非预想中的朝廷高官,而是皇帝陈衍的特使,一位名叫杜弼的兵部侍郎,以及一位沉默寡言、眼神却仿佛能看透人心的“察事听子”副都督。

接见先在顾琛处进行。

杜弼面带矜持而疏离的笑容,接待了顾琛。“顾使者远来辛苦。贵国内部之事,我朝陛下亦有所耳闻,深感遗憾。”他语气平淡,滴水不漏。

顾琛急忙呈上国书和礼单,言辞恳切,几乎声泪俱下,陈述刘劭的“正统”地位和刘骏的“叛逆”,极力渲染若刘骏得势,必将对北秦构成更大威胁,恳请上国发天兵救援。

杜弼耐心听着,偶尔点头,却并不表态。待顾琛说完,他才缓缓道:“贵国兄弟阋墙,实乃人间悲剧。我朝陛下素来仁德,不忍见生灵涂炭。然,出兵之事,关乎国体,牵涉甚广,需从长计议。贵国陛下之诚意,我定当转奏。”他话锋一转,开始详细询问起建康城的防务细节、兵力部署、粮草储备、乃至各位守将的性情能力,美其名曰“评估援助之可行性及方略”。

顾琛如同抓到救命稻草,为了争取援助,几乎知无不言,将建康的虚实和盘托出。一旁的“察事听子”副都督则飞速记录着,眼神闪烁。

接着,杜弼又去见了张畅。

面对张畅,他的态度似乎亲和了些许。“张长史,讨逆都督檄文,我朝亦有传阅。弑父篡位,人神共愤,我朝上下亦深为不齿。”他先给予了道义上的有限认可,让张畅精神一振。

张畅立刻慷慨陈词,强调讨逆之战的正义性与必然胜利的前景,请求北秦严守中立,断绝与建康伪朝的任何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