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烈火烹油(2 / 2)

战火所及之处,村舍化为焦土,农田荒芜,饿殍遍野。溃兵、散勇如同蝗虫过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了筹措军饷粮草,双方都使出了竭泽而渔的手段,加征赋税,强拉民夫,甚至公然纵兵抢粮。

江淮大地,这个曾经的鱼米之乡,如今哀鸿遍野。无数百姓拖家带口,背井离乡,成为流民。他们像无根的浮萍,在战火的缝隙中艰难求生,饿死、病死者不计其数。易子而食的惨剧,已不再是书上的记载,而是在许多角落冰冷上演的现实。繁华的城镇变得萧条破败,十室九空,唯有乌鸦盘旋在荒芜的田野和废弃的村落上空,发出不祥的啼叫。

而就在这片人间地狱的北缘,与刘宋接壤的北秦各边境州郡,却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边境线上,秦军寨壁垒森严,哨卡林立,巡逻队络绎不绝,明确无误地向外展示着强大的武力威慑和“严守中立”的姿态。任何试图靠近或穿越边境的武装人员,无论是刘劭的还是刘骏的,都会遭到毫不留情的驱逐甚至射杀。

然而,在这冰冷的军事防线背后,一种隐秘而活跃的“贸易”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一些官方默许甚至暗中操控的边境集市或水道隐秘处,秦国的商贾们,正忙碌地与来自南方的各色人等交易。南朝混乱的局势和失控的经济,成了他们发财的良机。

大量南朝富户、豪强为了避难或转移财产,将金银细软、古籍字画、珠宝玉器以远低于平时的价格抛售,换取北秦相对稳定的“永治通宝”或便于携带的北方皮货、药材。北秦商人来者不拒,近乎掠夺般地吸纳着这些南朝的财富精华。

更重要的是,由于双方疯狂扩军,资源消耗巨大,许多战略物资如生铁、皮革、牛筋、甚至粮食,都出现了巨大缺口和流通混乱。北秦方面虽然明令禁止向南方出售军械、战马等最敏感的物资,但对于“非战略物资”的界定却颇有“弹性”。

于是,成船的粮食、药材、普通铁料、甚至劣质的煤炭,通过种种隐秘渠道,越过边境,流入南方。这些物资往往卖出了天价,利润高得惊人。而采购者,既有刘劭方面的人,也有刘骏方面的代表,甚至还有一些地方豪强武装。北秦的边境守军和官员对此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交易者缴纳了足够的“关税”,并确保不是最敏感的军械,便予以放行。

这些贸易,一方面为大秦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和稀缺物资,进一步充实了国库;另一方面,如同给正在激烈燃烧的南朝内战之火,又添上了一勺滚烫的油。它延长了战争的持续时间,加剧了双方的消耗,让这片富饶的土地流血更多,创伤更深。

长安的未央宫中,每隔几日,就会有详细的战报和边境贸易清单呈送御前。

陈衍看着地图上那些反复易手的城池名字,看着节节攀升的贸易数额和物资清单,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打吧。”他偶尔会对崔浩、沈墨等心腹淡淡地说上一句,“让这火烧得再旺一些。他们流的每一滴血,耗的每一粒粮,将来,都会让我大秦的铁蹄,前进得更轻松一些。”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只是这烈火,焚的是刘宋的国祚;这油,榨的是江南的民脂民膏;而这在一旁冷静添柴加薪的,正是那只等待猎物力竭而亡的北方苍狼。

南朝的命运,正在兄弟阋墙与大秦的冷眼旁观中,一步步滑向无可挽回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