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仓廪实而知礼节(2 / 2)

王老汉,那个经历了旱蝗之灾、依靠朝廷救济才活下来的泾阳老农,今日也赶着牛车来到了西市。他车上拉着自家产的几筐蔬果和几只肥鸡。灾年后,朝廷免了赋税,还贷给了种子农具,他精心伺候着分到的田地,今年终于有了不错的收成。

他的蔬果很快便售卖一空,换回了一小串沉甸甸的铜钱。王老汉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在市集上逛了逛。他给老伴买了一支廉价的木簪,给孙子买了几块麦芽糖,最后还咬牙割了一小条肥猪肉,准备回去包顿饺子解馋。

看着周围熙熙攘攘、安居乐业的人群,听着那充满活力的市井之声,王老汉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真切的笑容。他想起几年前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的日子,恍如隔世。

“还是如今这世道好啊……”他喃喃自语,小心地将铜钱揣进怀里,“皇帝是真心疼咱们老百姓的。有地种,有粮吃,有太平日子过……这就够啦!”

这种朴素的满足感和认同感,并非王老汉独有。它弥漫在长安的市井街巷,弥漫在北方逐渐恢复生机的乡村田野。均田制让农民有了恒产,平稳的物价让市民生活无忧,强有力的救灾体系让他们面对天灾时不再绝望。

物质的充盈,开始催生精神层面的变化。街市上的争执似乎变少了,人们的神情更为从容。官府组织的修桥铺路、兴修水利等徭役,应者也变得更为踊跃,因为人们知道,这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哪怕只是送去蒙学认几个字。

太学、国子监内的书生们,讨论经世济民之道时,也多了几分底气。一个仓廪充实、百姓安乐的国家,才值得他们去效忠,去为之奋斗。

皇宫之内,皇帝陈衍与崔浩站在高台之上,远眺着长安城的万家灯火和炊烟袅袅。

“陛下,看来这几年,休养生息的路子是对了。”崔浩轻声道。

陈衍目光深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古人之言,诚不我欺。然,此仅初步之象,距真正的太平盛世,犹有千里之遥。南方未平,北狄环伺,内政亦有隐忧,不可有丝毫懈怠。”

“陛下圣明。”崔浩躬身,“然民心已附,国本渐固,此乃未来一切宏图之基。”

陈衍微微颔首。是的,这初步的繁荣与安定,如同冬日过后大地回春的第一抹新绿,虽然稚嫩,却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它证明了新朝国策的正确,凝聚了万千民心,也为这个王朝接下来的征程,积累了最宝贵的资本。

长安城的繁华灯火,映照着这座古老而新生的帝都,一个属于大秦的时代,正在这逐渐殷实的仓廪和渐起的礼乐声中,缓缓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