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砥柱河北(2 / 2)

众将中也多有附和之声,认为应当主动出击,趁势拿下中山。

独孤信却并未立即表态。他走到沙盘前,目光在代表拓跋仁军的红色小旗和西方广阔的黄河区域之间来回移动,沉吟不语。

良久,他缓缓摇头,眼中闪烁着战略家的冷静光芒:“拓跋仁此来,虚张声势之意,大于实际战力。其兵不过三万,劳师以袭远,中山郡自身难保,岂能给他多少支援?其目的,无非是牵制我军,妄图使我等分身乏术,无法全力策应陛下,甚或盼着我军与之纠缠,为其幽州、平城争取时间。”

他猛地抬起头,目光如炬:“然,陛下中路大军云集黄河,渡河北伐在即!此乃天下大局所在!我东路军的核心使命,是成为陛下最稳固的基石和最锋利的侧翼,而非与区区一支偏师纠缠于中山一隅!”

他做出决断,指令清晰果断:

“传令!命驻守曲梁的李繁,分兵一万,前出至中山郡南部边界,依托城池险要,深沟高垒,采取守势!他的任务只有一个:盯死拓跋仁!若其敢南下,则依托工事坚决阻击,挫其锋芒;若其龟缩不出,则不必理会,只需时时袭扰,使其不得安宁,无法西进或南下即可!”

“其余各部主力,王猛等,皆按原定部署,集中于信都、邺城区域,保持高度机动,厉兵秣马,随时待命!”

“陛下大军渡河之时,便是我等动若雷霆之日!届时,是西进夹击,还是北上破幽,皆需雷霆万钧之力!岂能因小失大,被拓跋仁这支偏师绊住手脚?”

这一决策,高屋建瓴,瞬间点醒了众将。的确, 与主力部队渡河相比,拓跋仁只是疥癣之疾。

“大将军英明!”众人心悦诚服。

独孤信最后望向沙盘,目光似乎穿透了墙壁,看到了西方那奔腾的黄河和南岸陛下的连营,也看到了北方那依旧悬垂的幽燕之地。

经过数月的消化与巩固,流血的土地已被夯实,战争的创伤正在愈合。河北,已不再是需要倾尽全力去征服的负担,而是变成了大秦帝国挥师北上、统一天下的坚实跳板和强大后勤基地。它如同一个巨大的熔炉,吸收了战争的破坏,转而孕育出更强大的力量。

而他,独孤信,便是陛下亲手楔入河北,并最终使其与帝国血脉相连的那根最坚固的——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