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都城外,原本用于围城的连绵营垒并未拆除,反而进行了扩建和加固,如今成了秦军东路军进行大规模整编与休整的主要基地。空气中不再只有硝烟味,更增添了铁匠铺的风箱呼啸、新伐木材的清香,以及无数人马聚集所带来的独特生气。一场无声却至关重要的“内功”修炼,正在这里紧锣密鼓地进行。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数量惊人的北魏降卒。攻克信都、襄国及各州县后,收降的魏军累计已超过两万之众。这些人鱼龙混杂,既有原北魏的正规军,也有临时征召的壮丁,还有收编的豪强武装。如何处置他们,关乎稳定,也关乎未来战力。
行台兵曹内,灯火通明。独孤信授予兵曹参军全权负责此事,并定下“严格、混合、控制”六字方针。
严格甄别:在各营区设立了临时的“甄别所”。所有降卒被要求脱去旧军服,分批带入。由经验老到的秦军吏和“察事听子”成员进行筛选。
第一关:直观筛选。年老体衰、明显带有伤残或疾病者,直接被划入“遣散册”。一名老兵苦苦哀求:“将军,小的还能扛旗…”军吏面无表情:“朝廷恩典,发放路费,归乡种田,亦是效力。”虽有不甘,但能活着回家,对许多人已是恩赐。
第二关:问询记录。询问其籍贯、原所属部队、军职、技能。重点排查其中可能的中低级军官和顽固分子。若有被举报或有嫌疑者,单独关押审查。
第三关:最终裁定。经过筛选,约三成老弱病残被登记造册,每人发放少量钱币和一份盖有行台大印的“归乡文书”,被分批遣送离开军营。他们的离去,减轻了后勤压力,也消除了部分不稳定因素。
打散重组:剩下的约一万四千名精壮降卒,成为了整编的对象。兵曹官员拿着籍册,如同分拣零件般,彻底打乱他们原有的编制和地域来源。
“幽州籍的,分到三队;并州来的,插入五队;原来是一个营的?拆开,必须拆开!”
随后,将这些降卒以“队”(百人左右)为单位,编入北秦军的老部队中,或者以老部队为骨干,填充降卒,组建全新的营头。新组建的营被赋予新的番号,如“靖难营”、“归义营”、“平虏营”等,寓意深刻。
控制使用:所有新编营头的校尉、都尉等主要军官,乃至大部分队正,皆由北秦嫡系军官担任。这些军官接到死命令:严加看管,潜移默化进行“教化”,宣讲北秦政策与陛下天威。
现阶段,这些新编营头不被赋予核心的主战任务。他们的主要职责是:
守备:驻防新占领的次要城池、关隘、粮仓。
运输:承担繁重的粮草辎重转运任务。
工程:参与修复城墙、疏通河道、修筑道路等大型工程。
既利用了劳力,又将其置于监视和锻炼之下,还能通过共同劳作和严格管理,慢慢磨去其原有的烙印,逐步融入北秦体系。
与此同时,从信都、襄国等血战中撤下来的北秦主力野战部队,则享受着难得的休整期。他们被安置在条件更好的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