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情报网的编织(2 / 2)

“游学士子”:派遣精通经史、善于辩论的年轻士子,前往北魏平城、南朝建康,以游学为名,混入士人圈子,甚至尝试接触低层官吏,从言谈辩论中获取信息。

“归化胡人”:从归附的鲜卑、匈奴、羌人部落中,挑选绝对忠诚且机敏之人,利用其民族身份和语言优势,潜回故地或混入对方部落,打探消息,甚至散播谣言。

“工匠俘虏”:对战争中俘虏的敌方工匠,采取怀柔政策,择优录用,从中或许能探知对方的技术水平和军工动态。

“深度潜伏者”:这是最核心也最危险的一环。耗费数年时间,精心培养或策反极少数人,利用各种身份长期潜伏于敌国核心部门,静默多年,只在最关键时刻传递最重要情报。

信息的传递方式更是五花八门,极尽巧思。除传统的密写、信鸽、快马接力外,沈墨还根据陈衍的一些模糊提示,开发了更多手段:利用特定歌曲在酒肆传唱来传递简单讯号;利用预定版面的特定广告来通知接头的书店;甚至试验用风筝进行短距离定向讯号传递。

对内监控同样没有放松。针对科举中暴露的舞弊、功臣的骄奢、地方豪强的阳奉阴违,以及可能存在的北魏南朝细作,“察事听子”的触角也悄然延伸。长安的各色酒楼、客栈、市场,都有他们的眼线。但这部分工作更为隐秘,沈墨处理得极为谨慎,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冤狱,所有对内监控情报,他都直接向皇帝汇报,不经任何中间环节。

代价是巨大的。户部有专门一笔不公开的巨额款项,称为“特别采办费”,用于支撑这个庞大网络的运作。更巨大的代价,是人的生命。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某个商队在边境“意外失踪”,某个游学士子“突发急病”客死他乡,某个深度潜伏者彻底失去联系……他们的名字不会出现在任何阵亡名单上,他们的功绩无人知晓。沈墨的档案室里,有一个单独的铜柜,里面存放着这些“失踪”人员的代号和最后传递的信息。柜子很重,沈墨每次打开时,脸色都比平时更加苍白。

这一日,沈墨将一份标注着“绝密·急”的墨录亲自送入宫中。

陈衍展开,上面只有简短一行字:“魏帝密使已抵柔然王庭,馈赠奢靡,疑达成共犯我朝之具体盟约。细节待查。”

陈衍的目光骤然锐利起来。他提起朱笔,在墨录上批了四个字:“不惜代价。”

这意味着,需要启动那些沉睡最深、也最危险的棋子,去验证和获取这份盟约的详细内容。

沈墨拿到批回的命令,沉默地点了点头,无声地退入阴影之中。

一张无形而致密的巨网,以长安为中心,向着南北两个方向,更加紧张地运作起来。这场隐藏在歌舞升平之下的暗战,其惨烈与重要性,丝毫不逊于正面战场的刀光剑影。帝国的生存与扩张,不仅依赖于明处的刀枪与耕犁,也同样依赖于这暗处无声的角逐与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