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科举雏形(1 / 2)

未央宫内的权力架构已然确立,土地与财税的新政亦如春蚕吐丝般缓缓铺开,然而,陈衍与他的核心智囊们深知,再完善的制度,若无人执行,终是纸上谈兵。帝国的长治久安,不仅需要良田美制,更需要源源不断、德才兼备且忠于新朝的人才。前朝选官,多为“九品中正制”所困,门阀垄断高官显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致使阶层固化,政风萎靡,大量寒门才俊报国无门。永兴新朝欲破此积弊,必须开辟一条新的、相对公平的选才管道。

这一日,关于人才选拔的议题被正式提上御前会议的议程。与会者除了陈衍、崔浩,还有新任礼部尚书以及几位以学识渊博着称的翰林学士。

礼部尚书率先陈述现状,痛陈门阀举荐之弊:“……如今各级官吏,多为前朝遗留或新近归附者,其中虽不乏干才,然亦多倚仗门荫,才德不彰者甚众。且其心向背,尚未可知。长此以往,恐非社稷之福。”

崔浩颔首,他早已与陈衍私下探讨过此事,此刻便从容提出构想:“陛下,臣以为,当改革选官之法。可效仿古之‘贡士’遗意,参酌前朝偶一行之的‘策试’、‘射策’,设立一种新的、定期举行的、面向天下士子的考试制度。暂可称之为‘贡举’。”

他详细阐述道:“所谓‘贡举’,即由各州郡‘贡’举其地才学之士,至京师参加统一‘考’试,由朝廷‘举’拔任用。无论士庶,无论门第,只需身家清白,通晓文墨,皆可经由州县推荐,参加考试。”

“考试内容,”一位翰林学士补充道,“当以经义策论为主。经义可考其学识根基、对圣贤之道的理解;策论则可观其治国安邦之见地、处理实务之能力。避免那些只会吟风弄月、雕琢词藻的浮华之辈。”

陈衍听得极为专注,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此法大善!可打破数百年来门阀对仕途之垄断,使天下英才,尽入朕彀中!然,具体如何操作?各州郡推荐,是否会再生请托舞弊之风?”

礼部尚书回道:“陛下所虑极是。故需定立规矩:各州郡依其户口多寡,定下‘贡举’名额。州刺史或太守负责初选,但需公开进行,或试以地方小考,择优推荐。被荐者名单需张榜公示,若有才学不配者,他人可举报,荐举官需连坐受罚。”

“考试又由何人主持?如何确保公允?”陈衍追问。

“可由礼部牵头,陛下钦命重臣、学问大家担任主考官。考试糊名誊录,防止徇私。试卷由多位考官共阅,取中者名单最终需呈送陛下御览钦定。”

“取中之后,如何任用?”

“可依成绩高下,授予不同官职。高第者,可入翰林院待诏,或直接授京官、县令;次者,可授地方佐贰官或教职。如此,可使贤能者得其位。”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细节被反复推敲。最终,一套初步的、略显粗糙但意义深远的科举制度框架被确定下来。陈衍力排众议,决定立即推行。

诏书很快颁布天下,宣布将于永兴元年秋,在长安举行首次“贡举”考试。消息传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千层浪。

反应最为激烈的,自然是那些依靠门第荫庇的旧贵族和部分官员。

“岂有此理!与那些田舍郎同场考试?成何体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