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扬郎将李渊,少年英勇,作战果敢,进爵‘陇西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
“度支尚书李繁,筹措粮饷,保障军需,功在幕后,进爵‘扶风侯’,食邑两千户…”
“将作大监墨衡,精于工械,改良军备,功在技术,赐爵‘关内侯’,赏金帛无数…”
每一位被念到名字的功臣都激动出列,叩谢皇恩。封赏的等级、食邑的多寡,清晰地勾勒出新朝权力核心的序列和皇帝心中的功劳簿。欢呼声、谢恩声此起彼伏,大殿内的气氛越来越热烈。
随后,是对原西凉、北凉归附贵族的安抚性册封。这是彰显新朝气度、稳定西北人心的关键一环。
“归义侯李暠,深明大义,举国来归,保境安民,其功不小。加食邑千户,赐长安府邸,允其子孙袭爵。”
“原北凉贵族沮渠安周”顺应天命,归附王化,赐爵酒泉侯,赏赐田宅,量才录用。”
这些降臣也纷纷出列谢恩,虽然所得无法与北秦元从相比,但能保住富贵甚至获得爵位,已远超预期,心中不免感激,对新朝的认同感也增强了几分。
诏书宣读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册封的公、侯、伯、子、男各级爵位多达百余,获赏金银田宅、加官进爵者更是不计其数。整个太极殿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名利场,充满了喜悦、满足、羡慕以及各种复杂的情绪。
最后,诏书言明所有受封爵位者,皆可“世袭罔替”或“世袭递减”,并将于凌烟阁绘制功臣画像,永世流传。
宣读完毕,殿内再次响起山呼万岁之声,这一次,充满了实实在在的感激与效忠之心。
陈衍缓缓起身,看着下方因激动而面色潮红的群臣,声音沉缓而有力:
“今日之封赏,非朕之私恩,乃酬诸公之血汗,报天下之功劳!”
“然,位高非荣,爵显责重。望诸公铭记今日,常怀兢惧之心,勿负朕望,勿负黎民!”
“自今而后,与朕同心,共治天下,开创永兴盛世!”
“臣等谨遵圣谕!必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共保大秦江山!”群臣齐声应诺,声浪如雷。
大封功臣的仪式,在一片激昂忠诚的氛围中落下帷幕。一个新的、以军功和从龙之功为核心的贵族体系就此建立。它如同水泥,将各方势力粘合在一起,凝聚在皇帝的周围,共同支撑起大秦王朝最初的框架。然而,在这皆大欢喜的表象之下,新的权力格局带来的新的矛盾与制衡,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