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大典的波澜尚未完全平息,未央宫内的气氛便再次被推至高潮。前日的祭天告庙,是确立君权神授;昨日的册封六宫,是安定皇室根本;而今日,在这同样庄严的太极殿上,将要进行的,则是新朝立足的另一块基石——论功行赏,大封功臣。这是一个王朝开创后最激动人心,也最关乎未来政局稳定的时刻。
晨曦再次洒满太极殿前的广场,但今日汇聚于此的文武百官,心情与前日又自不同。少了那份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与肃穆,多了几分难以抑制的期待、忐忑与兴奋。空气中仿佛弥漫着无形的电流,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那种即将决定无数人命运、划分新朝权力格局的紧张感。官员们按照品级序列站立,彼此之间交换着眼神,低声的议论如同潮水般窸窣作响,猜测着今日的封赏名单与等次。
“陛下驾到——!”
净鞭响过,司礼太监的高唱压下了一切杂音。雅乐奏响,陈衍身着十二章纹衮冕,再次升坐太极御座。今日他的神情比登基那日更为肃穆凝重,目光扫过殿下群臣,如同鹰隼审视着自己的领地与鹰犬。权力不仅意味着尊荣,更意味着分配与制衡。
内侍省总管太监上前一步,展开一份长得惊人的明黄绢帛诏书——封赏诏书。他清了清嗓子,用尖细却极具穿透力的声音开始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闻古之明君,立勋劳于旗常,酬功庸于带砺。故能使人效死力,国祚绵长。自朕起兵以来,文武众臣,或运筹帷幄,或决胜千里,或宣力地方,或输诚归附。皆着勋劳,宜加爵赏。”
开场白定下基调后,便进入了实质性的册封环节。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首先,毫无悬念,是追随最久、功劳最大的从龙元勋。
“尚书令崔浩,学究天人,谋深似海。参赞机务,算无遗策;制定礼仪,奠定国基。功在社稷,堪称首辅。特进爵为‘洛阳公’,食邑万户,赐丹书铁券,图形凌烟阁!”
“臣,谢陛下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崔浩出列,深深叩拜,脸上虽极力保持平静,但微微颤抖的双手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激动。洛阳公!这是何等显赫的爵位,几乎是人臣之极!这既是对他功劳的肯定,也预示着他将在新朝中枢扮演无可替代的角色。
紧接着,“骠骑大将军王镇恶,勇冠三军,忠贞不二。破桓玄,定关中,平凉州,每战必先,所向披靡。功勋卓着,世所罕有。特进爵为‘武威郡王’,食邑八千户,仍领大将军衔,赐金斧一对,可剑履上殿!”
郡王!异姓王!这是对武将的最高殊荣!殿内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呼。王镇恶猛地抬头,虎目圆睁,似乎也没料到如此厚赏,他激动得脸庞涨红,出列重重叩首,声如洪钟:“陛下!俺……臣是个粗人,就知道给陛下打仗!这赏赐太重了!臣……臣必当为陛下扫平天下,万死不辞!”他的直率引来一阵善意的低笑,陈衍也微微颔首,眼中带着对这位爱将的信任。
“河西大都护、凉国公独孤信,镇守西陲,威服诸胡。收卢水,抚羌氐,畅通丝路,功在边疆。加食邑五千户,赐天子节钺,专擅河西军政,许其便宜行事!”
虽然爵位未再提升,但加食邑、赐节钺、明确其巨大的专断之权,这份信任和荣宠,丝毫不亚于前两位。独孤信虽远在姑臧,但其代表入朝受封,代其叩谢天恩。
接下来,是刘钟、李渊等中生代将领和核心文官。
“镇军将军刘钟,沉稳有谋,屡立战功,进爵‘安定侯’,食邑三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