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拓跋焘的动摇(2 / 2)

周围的重臣们纷纷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哭腔恳求。他们是真的怕了。眼前的溃败景象,豹跃军的覆灭,让他们深刻意识到,那个叫陈衍的敌人,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可怕得多。继续留在这里,万一御驾有个闪失……那才是真正的天崩地裂。

拓跋焘看着跪倒一地的臣子,听着远处越来越近的喊杀声和溃兵的哭嚎,再看向那支虽然缓慢却坚定地向前推进、不断压缩着北魏生存空间的北秦玄甲骑(以及后续跟上的北秦步兵),他紧攥的车辕,终于微微松开了几分。

一股巨大的疲惫和无力感,如同冰冷的河水般淹没了他。

他不是看不到危险,不是听不懂劝谏。他只是无法接受,无法接受自己竟然会败得如此之惨,如此……难堪。

一直以来的顺风顺水,战无不胜,让他习惯了碾压式的胜利。而陈衍和北秦,却用最残酷的方式,给他上了一课:战争,从来不是简单的实力对比。

就在他内心剧烈挣扎,犹豫不决之际,一些更不好的迹象开始显现。

一些溃退下来的散兵游勇,竟然慌不择路,冲撞了御林军的警戒线!虽然很快被格杀,但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军纪已经开始彻底涣散!

更远处,甚至隐约传来了士卒的哭骂声:“打不过了!快跑啊!都是送死……”

甚至有人开始偷偷丢弃沉重的旗帜和辎重,只为跑得更快一些。

军心……真的动了。

拓跋焘闭上了眼睛,胸口剧烈起伏着。他知道,崔浩说的是对的。再坚持下去,可能真的会无法收场。一旦溃败演变成全军崩溃,甚至引发营啸,那后果不堪设想。

良久,他猛地睁开眼,眼中已满是血丝,但那份疯狂的固执似乎消退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度压抑的、冰凉的理智。

他的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清,却带着最终的决定:

“传令……中军……后移三十里……至第二道营垒……”

“令奚斤……不,令长孙翰收拢溃兵,交替掩护……撤退……”

每一个字,都像是从他牙缝里挤出来的,充满了无尽的屈辱和不甘。

命令一出,虽然是为了保全,但却像最后一道闸门被打开。原本还在勉强维持的中军和后军,听到“后移”的命令,顿时也陷入了更大的慌乱,撤退迅速变成了无序的后撤。

拓跋焘的动摇和最终的后退决定,如同最后的丧钟,敲响在北魏大军每一个士卒的心中。最后一点抵抗的意志,彻底烟消云散。

黄河之战,北魏败局已定。而这场失败,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得失,更严重动摇了拓跋焘战无不胜的光环和北魏军队不可战胜的信念。

龙纛,开始在一片混乱和绝望中,向后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