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惊蛰(2 / 2)

卢仲儒面色晦暗,摇了摇头:“溃败如山倒,各军皆损兵折将……朝廷,朝廷想必震动,恐……主和之声再起。”他言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朝廷策略的失望。

忽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猛地站起,又强行抑制住情绪,对陈衍和慕容月深深一揖:“秦王殿下,王妃!末将自知身为败军之将,本无颜相求。但……但有一事,恳请殿下恩准!”

“你说。”

“与我一同溃散至此的,还有百余名弟兄!他们多是江北子弟,并非陛下(刘义隆)嫡系,只因胡虏南侵,家园涂炭,才投身军旅,欲保家卫国!此番战败,非战之罪,实是……实是上头将帅无能,调度失当!”他情绪激动起来,“如今他们流落异乡,若被送回南朝,按军法恐难逃严惩,甚至累及家人;若被北魏掳去,更是生不如死!求秦王殿下、王妃开恩,给他们一条活路!哪怕在此地为奴为役,垦荒戍边,也强过回去送死或被胡虏所害!”

他噗通一声跪倒在地,额头触地:“末将愿以此身,为质为奴,换取弟兄们一线生机!”

陈衍和慕容月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复杂神色。卢仲儒的请求,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也是一个机会。

收留这些溃兵,意味着公然接纳南朝叛逃军人,将进一步激化与刘宋本就微妙的关系,可能授人以柄。

但另一方面,这些历经战火、求生欲望强烈的江北子弟,是优质的兵源。他们的到来,能稍微缓解北秦人力不足的困境,尤其是其中可能还有不少技术兵种。而且,妥善安置他们,能向北地所有心向故国、却又对南朝失望的汉人传递一个信号:北秦是他们的庇护所。

更重要的是,这是卢氏之后的血脉恳求,其中掺杂着难以割舍的旧情。

慕容月看向陈衍,眼神中带着询问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请求。

陈衍沉吟片刻,上前扶起卢仲儒:“你先起来。你麾下士卒,朕可以暂时收留,但需打散编入边军或屯田营,受我北秦律法管辖,一视同仁。能否真正留下,看他们日后表现。”

“至于你,”陈衍看着他,“不必为奴为质。朕与你姑姑有旧,岂能如此待你。你可愿先留在王府,朕有许多南朝近况,需向你询问。日后如何,再行定夺。”

这已是莫大的恩典。卢仲儒感激涕零,再次拜谢。

然而,故人重逢带来的并非全是温情。当卢仲儒暂时退下后,慕容月轻声道:“陛下,收留他们,南朝那边……”

陈衍目光深邃:“刘义隆自顾不暇,短期内无力问责。即便问起,我们也有托词——收容溃兵,是为避免其流为盗匪或投奔北魏。至于卢仲儒……他的去留,更为敏感。他是卢家子弟,更是南朝军官。”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凝重:“或许,他的到来,不仅是旧情,也是一个契机。一个让我们更深入了解南朝虚实的契机,甚至……一个未来与南朝打交道的筹码。”

慕容月默然点头,她知道,政治的现实远比情感复杂。卢仲儒的出现,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北秦这潭深水中,激起了名为“过去”与“未来”的涟漪。这份意外而来的纠葛,将如何发展,尚未可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北秦的道路,又因这个年轻人的意外闯入,增添了一丝新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