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义熙旗不倒(2 / 2)

他停顿了一下,拿起那份诏书,走到堂中燃烧的火盆边。

“但是,诸位可曾想过,我北秦立国之基,是什么?”

“是血淋淋的教训!是长安城外兄弟们的尸骨!是被遗弃的仇恨和不甘!”

“更是我们颁布的《均田令》,是我们建立的《府兵制》!是我们许诺给这些追随我们的百姓、士兵的一个不同于门阀私斗、不同于胡虏暴政的新活法!”

他的声音逐渐高昂:“如果我们今天为了虚妄的援助和承诺,就承认他刘宋的正统,那我们与昔日建康那些蝇营狗苟的门阀何异?我们如何对得起那些为我们战死的亡灵?我们凭什么让治下的百姓相信,我们能守护他们?”

“刘裕给的官,是裹着蜜糖的毒药。吃下去,或许能甜片刻,但会腐蚀掉北秦的魂!”

他猛地将那份诏书投入火盆!火焰腾起,瞬间吞噬了锦帛。

“我意已决!”陈衍斩钉截铁,声震屋瓦,“北秦,不奉刘宋正朔!”

“晋帝虽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然晋室未绝,其法统犹在民间!我北秦,仍奉大晋‘义熙’年号!”

“我等非是叛逆,乃是晋室在北疆最后的守望者!是这乱世中,为护佑生民、存续华夏衣冠而不得不自立的一方屏障!”

这个决定,巧妙地在情感、道义和现实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既不承认篡位的刘宋,避免了的正面冲突和政治上的被动,又占据了“忠晋”的道德制高点,凝聚了内部那些依然心怀晋室的人心,同时在实际操作上,保持了完全的独立自主。

堂下静默片刻,随即,以老魏为首的将领们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就连那些原本主张妥协的文官,也暗自松了口气,这个方案,似乎确实是当前最明智的选择。

“但是,”陈衍话锋一转,目光冰冷地看向南方使者的方向,“刘裕的面子,也不能一点不给。告诉他,他的‘好意’我心领了。雍州刺史我可以‘领’,征北将军我可以‘当’,但粮饷军资,请他务必‘支援’一些。至于奉朔之事,就说…我等远在边陲,只知晋帝,不知宋主,待核实清楚再议。”

这是赤裸裸的敷衍和拖延,甚至带着一丝嘲讽。

“另外,”陈衍对徐祚道,“将我等仍奉‘义熙’年号、据守晋土的消息,广传天下!特别是要传到河北、关陇那些仍在抵抗胡虏的晋人旧部和百姓耳中!”

他要将这面“忠晋”的旗帜,变成一块磁石,吸引所有不甘臣服于胡虏或刘宋的力量。

南方的使者悻悻而去,带回了北秦看似恭顺实则强硬的态度。

安定城头,那面玄色“秦”字大旗依旧飘扬,但在旗杆顶端,悄然又多了一面较小些的、略显陈旧却洗得干净的晋字旗。

义熙的年号,重新出现在北秦的公文告示上。

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北秦,将在晋朝法统的旧壳下,走一条属于自己的、全新的道路。它既不承认南方的篡位者,也誓要与北方的胡虏血战到底。

内部的争论就此平息,凝聚力反而因这个艰难而坚定的决定变得更加强大。所有人都明白,他们彻底断了南归的念想,只能在这条独立自主的路上,一路走下去,直至胜利,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