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他极力推行军工的“标准化”。
“所有的箭簇,必须按照这个模子来铸!误差不能超过一分!”
“枪头与木杆的接榫,必须统一规格!”
“甲叶的穿孔,必须在统一位置!”
他深知标准化生产对于后勤和快速补充的重要性。工匠们起初极不习惯,但在严令和反复训练下,慢慢开始适应。虽然效率初期反而下降,但陈衍坚持不惜代价。他甚至在工匠中推行“计件核验”与“质量奖惩”,激发积极性。
一座座简陋的工棚里,流民中被发现有过工匠经历的人被集中起来,日夜不停地打造箭矢、维修刀剑、缝制皮甲。慕容月则组织妇女,为军队缝制冬衣、制作干粮。整个安定城,仿佛一座巨大的、忙碌的蜂巢,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和战事做准备。
资源匮乏逼出了无数巧思。
缺乏皮革,就用桐油反复浸泡厚布,制成廉价的“纸甲”,虽防御力有限,却也能提供基本防护。
缺乏金属,就在武器木柄上镶嵌铁片或尖锐燧石,制成简易的狼筅、钉棍,用以对抗骑兵。
陈衍甚至尝试用硝石、硫磺等物配制简易的黑火药,但效果不佳且极其危险,只得暂时搁置,列为最高机密继续暗中研究。
然而,困难无处不在。
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和资源的绝对短缺。精通技术的工匠太少,合格的铁料、木材、硝石、硫磺无一不缺。许多设想受限于现实条件,只能停留在图纸上或小规模试验阶段。
徐祚每日对着空荡荡的府库账册唉声叹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老魏则抱怨新打造的兵器虽然不错,但数量太少,不够装备迅速膨胀的府兵。
陈衍站在忙碌的工坊间,听着四面八方的敲击声和工匠们的号子声,心中焦虑与希望并存。
他知道,这些星星点点的技术火花,还不足以形成燎原之势。但它们代表着一种方向,一种不同于这个时代纯粹依赖人力和经验的生存模式。
北秦正在用智慧和汗水,试图在资源的夹缝中,撬动一丝生存的空间。
“还不够快,还不够好。”他对自己说,目光投向南方和东方,“必须在敌人反应过来之前,让我们的兵更利,甲更坚,粮更多!”
技术的车轮,在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上,发出了沉重而倔强的吱呀声,开始缓缓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