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畔惨烈的阻击战,用几乎全员战殁的代价,为突围主力撕开了一道短暂的生门。慕容月和两名伤痕累累的卫士,拖着昏迷不醒、胸口中箭的陈衍,趁着夜色和混乱,跌跌撞撞地向西败退。他们不敢停留,身后是震天的喊杀声和越来越近的追兵马蹄声。
幸运的是,王镇恶和沈田子并非完全无情。他们在主力成功脱离接触后,派出了小股精锐骑兵反向渗透回来,接应断后部队的幸存者。在一处荒废的村落旁,慕容月等人终于与这支接应小队汇合。
看到陈衍重伤濒死的模样,前来接应的朱超石虎目含泪,二话不说,亲自将陈衍抱上自己的战马,用绳索固定好。
“走!此地不可久留!”
流亡之路,自此开始。这支由突围部队残部、接应骑兵以及陈衍等寥寥数名断后幸存者组成的队伍,人数已不足两千,且大多带伤,士气低落到了极点。他们的目标是向东南方向,穿越秦岭余脉,设法进入仍属刘宋控制的荆州地界。
然而,这条路注定布满荆棘与死亡。
北魏和夏军岂会轻易放过这支从嘴边溜走的肥肉?尤其是得知其中竟有刘裕的幼子和北府军的重要将领后,追击和截杀的命令被层层下达。
翌日清晨,队伍正在一条狭窄的山谷中艰难行进,突然空中响起尖锐的鸣镝声!
“敌骑射!举盾!”经验丰富的朱超石厉声大吼。
然而命令来得太迟。来自两侧山脊的箭雨如同飞蝗般倾泻而下!北魏的轻骑兵如同鬼魅,利用地形优势,进行高速移动中的抛射。
惨叫声顿时响彻山谷。缺乏重甲保护的士卒和眷属成片倒下,驮运物资的骡马受惊,四处狂奔,将队伍冲得七零八落。
“保护公子!保护陈先生!”王镇恶怒吼着,指挥刀盾手结阵防御。
一阵混乱的箭雨过后,敌军骑兵并不纠缠,唿哨一声便迅速远遁,留下满地狼藉和数十具尸体。队伍尚未正式接战,便已损兵折将。
逃亡途中,他们不得不偶尔经过一些村庄或坞堡寻求补给,但信任已成奢侈品。一次,在一个看似友好的羌人小部落换取食物时,夜晚宿营却遭到突然袭击。部落首领早已被夏军重金收买。
黑暗中,自己人的惨叫和叛徒的狞笑混杂在一起。虽然最终击退了袭击,但负责看守后营的王修在混乱中险些被俘,多名文官遇害,本就所剩无几的粮食又被烧毁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