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关中门户(2 / 2)

“畿内首险,三秦锁钥”。潼关南依秦岭,北濒黄河,东面是陡峭的禁谷,城墙依山势而筑,雄奇险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后秦名将姚绍率精兵在此严防死守,不仅关墙坚固,更在黄河上拉起铁索,设置木栅,阻止北府水军逼近。

刘裕大军屯于关东,望关兴叹。强攻无异于自杀。传统的云梯、冲车在如此险隘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潼关之险,非力可破,需借天工。”陈衍再次被推到了解决难题的前台。他仔细观察潼关地形和黄河水势,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且复杂的综合性攻坚方案:

水上巨无霸——“劈浪”楼船与“破索”艨艟: 针对黄河铁索,陈衍设计了一种特制艨艟。船首并非撞角,而是安装有巨大的、带有硬质合金齿的旋转锯盘!数艘这样的“破索艨艟”在大型楼船的掩护下,冒险靠近铁索,开动锯盘,疯狂切割!刺耳的金属摩擦声昼夜不息,火星四溅。同时,楼船上的改良拍竿也不再砸船,而是试图钩拉、破坏水中的木栅障碍。

陆上移动堡垒——“擎天”吕公车与“掘地”攻城塔: 鉴于潼关城墙高厚,陈衍督造了数辆前所未有的巨型攻城塔——吕公车。它们比城墙更高,内部分为多层,外覆生牛皮泥浆防火,底层装有轮子,中上层满载弓箭手和准备跳帮作战的重甲锐士。这些庞然大物缓慢而坚定地逼近关墙,如同移动的山峦,给予守军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传统的“穴地攻城”也未停止,但陈衍改进了掘进技术和支护结构,并利用“瓮听”法反向侦测秦军可能的地道反制行动。

远程火力覆盖——“雷神”炮群与“火雨”箭阵: 在北岸地势较高处,陈衍集中了所有能调集的大型投石机,组成庞大的炮群阵地。它们日夜不停地向关墙及关内抛射巨石、火球。虽然精度欠佳,但饱和式打击足以摧毁工事、杀伤人员、制造恐慌。此外,所有弓弩手被要求大量使用火箭,试图点燃关内木质建筑和粮草。

这是一场技术与意志的终极较量。

潼关攻防战惨烈到了极致。黄河之上,“破索艨艟”在箭雨炮石中艰难作业,不断有船只被击沉,壮士溺毙,但铁索在一根根被锯断。巨大的吕公车缓慢推进,不断被守军的火油罐和巨石击中,燃烧、倾覆,车内的北府勇士往往全员殉国,但后续的巨塔依旧顽强跟进。炮石如陨星般坠落,关墙内外火光冲天,杀声震地。

姚绍也是宿将,指挥秦军拼死抵抗。他们用夜袭破坏攻城器械,用磨盘砸击吕公车,用钩镰枪阻止北军登城,战斗每时每刻都浸泡在鲜血之中。

陈衍日夜守在前线工匠营,随时根据战况调整器械,修复损毁。慕容月也被这宏大的、残酷的工程所震撼,她不发一言,却利用自己对建筑结构的理解,偶尔提出一些加固攻城塔关键节点的建议。

关键时刻,刘裕采纳降将王懿之策,派偏师绕道北岸蒲阪,试图寻找渡河机会,牵制潼关守军。姚绍不得不分兵应对,潼关正面压力稍减。

血战持续了数月之久。就在双方都几乎筋疲力尽之时,转机出现。一支北府军的穴地队伍,终于成功挖通了一条直达关墙地基下的坑道!陈衍立即下令填入巨量柴薪、火油。

“点火!”

一声令下,地基下的烈火疯狂燃烧,灼烧着墙基砖石。随后,大量冷水被灌入,热胀冷缩之下,坚固无比的潼关关墙,在一阵令人牙酸的巨响声中,赫然坍塌了一段!

“城墙破了!杀啊!”等待已久的北府军精锐,如同决堤的洪流,从缺口处汹涌而入!

潼关,这座天下第一关,在经历了旷日持久的血火煎熬和技术碾压后,终于被撕开了致命的伤口。

姚绍见大势已去,欲自刎殉国,被部下救下,残部向西溃逃。

北府军的红旗,终于插上了潼关残破的城楼!黄河在关下咆哮,仿佛在诉说着这场攻坚战的惨烈与不朽。

武关破,潼关陷。关中门户,洞开!

刘裕站在潼关之上,眺望西方那片广袤肥沃的平原,长安已遥遥在望。但他的脸上并无太多喜悦,只有无尽的疲惫和凝重。为了打开这两扇门,北府军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无数忠勇将士埋骨关下,滔滔黄河水亦为之赤红。

而陈衍,看着那些在战斗中损毁、燃烧的巨型器械残骸,看着脚下坍塌的城墙废墟,心中没有丝毫得意。他再一次深切体会到,自己带来的技术知识,在这个冷兵器时代,最终化为了更为高效、也更为残酷的毁灭力量。它们缩短了胜利的过程,却并未减少战争的残酷。

关中近在眼前,但最后的征程,注定仍将充满荆棘与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