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生记(2 / 2)

“太有效了!”

整个医院都沸腾了。

医生护士们奔走在各个床位之间,一支支“生”字牌的抗生素被注射进伤员体内。

效果好得令人难以置信。

那些因为伤口感染而高烧不退的轻伤员,一针下去,第二天就能下地走动。

原本被判定必须截肢的重伤员,在使用了这种神奇的抗生素后,炎症迅速得到控制,许多人竟然奇迹般地保住了自己的手脚。

那个哭喊着“不能截肢”的年轻战士,三天后,腿上的黑色已经褪去,露出了新生长的粉色肉芽。

他躺在床上,看着自己的腿,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这一次,是喜悦的泪水。

“我又能上战场了!我能上战场了。”

随药品一同送来的,还有几十个半人高的大铁桶。

打开之后,一股清凉的草药味扑面而来。

里面装满了墨绿色的膏体。

防冻膏。

这些珍贵的防冻膏被迅速下发到各个连队。

战士们将信将疑地将药膏涂抹在自己已经红肿、开裂甚至流脓的冻疮上。

一股清凉的感觉瞬间渗透进去,那钻心的瘙痒立刻得到了缓解。

第二天一早,许多战士惊喜地发现,原本又痒又痛的冻疮口子,竟然收口了,红肿也消了大半。

“神了!这玩意儿太神了!”

“我的手好久没这么舒服过了!”

“生记”的防冻膏,在战士们中间获得了交口称赞。

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的战士们,把医生和护士当成了再生父母,千恩万谢。

“医生,谢谢您,让我还能回到战场上!”

护士们笑着摇摇头,指着桌上那个空了的药瓶。

“要谢,就谢‘生记’吧。”

战士们看着那些个药瓶上的苍劲有力的“生”字,默默地记在了心里。

“生记”。

“生记”这个名字,随着一个个康复的战士,传遍了整个战区。

很快,连各战区领导的案头上,都摆上了一份来自战地三医院的紧急报告。

报告里详细描述了这批药品的奇效,并强烈要求,后续的药品采购,一定要想办法多采购“生记制药”的药品。

战区领导立刻找来了负责此次运输联络的刘强。

刘强也是一脸的激动与感慨。

“首长,这批药,对方几乎是半买半送!而且,为了把这批货从港岛运出来,送到我们手上,那边的同志……是冒了天大的风险啊!”

听完刘强的汇报,战区领导沉默了许久。

他站起身,在指挥部里来回踱步,最后猛地一拍桌子。

“这不仅仅是一批药!”

“这背后,是港岛爱国同胞对国家的支持,也是对我们伟大事业的认同!”

他拿起笔,铺开纸,做了批示。

“‘生记’,以及这位不知名的英雄,我们必须让他为全国人民所知晓!”

通过战区记者的采访

和医生护士,患者们的感动复述下。

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在战区记者的笔下迅速成型。

几天后,《解放军军报》的头版头条,刊登了这篇题为《一个“生”字背后的深情》的文章。

文章详细讲述了战争的艰难,前方战地医院的困境,战士们的痛苦,以及“生记”神药的到来如何力挽狂澜。

“生记制药”,一个在港岛地图上根本不存在的名字,一夜之间,在广袤的内地,红遍了大江南北。

这是王江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