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大唐,开局收徒李丽质 > 第18章 关中大旱,丽质归来

第18章 关中大旱,丽质归来(1 / 2)

大唐贞观二年,三月的长安城本该春意盎然,但太极殿内却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沉重阴霾。殿角的青铜仙鹤香炉吐着袅袅青烟,却驱不散空气中弥漫的焦灼。

御案之后,李世民紧锁着眉头,一份份来自关中各郡县的加急奏疏如同沉重的山石压在他心头。

他刚批阅完一份,疲惫地揉了揉眉心,那奏疏上字字泣血,描绘的景象令人揪心:

“臣,泾州刺史惶恐上奏:去岁秋至今,辖内滴雨未落,赤地千里。去冬无雪,今春无雨,麦苗尽枯,井河干涸。”

“百姓以草根树皮为食,鬻儿卖女者不绝于途,饿殍时有见闻……恳请陛下速发天恩,开仓赈济,迟则恐生大变!”

类似内容的奏疏,案头已堆积了厚厚一摞。旱魃肆虐关中已近一年,数个郡县颗粒无收,灾情如火,燎烤着这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的年轻帝王。

“唉……”一声沉重的叹息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清晰。李世民放下朱笔,身体微微后仰,靠在龙椅的靠背上,只觉得一股深深的无力感攫住了他。

天下初定,百废待兴,突厥的威胁如同悬顶之剑,前隋遗留的府库早已在战乱中消耗殆尽,加之连年用兵,如今的国库,用“捉襟见肘”来形容都算客气了。

他知道地方官员的奏请是实情,是百姓的哀嚎,可朝廷……实在是力有未逮啊!

他提起朱笔,在奏疏末尾沉重地批复:

“览奏忧心如焚。着令地方官府,速开常平仓,尽最大努力赈济灾民,组织百姓自救互济,掘井寻水,勿使一人流离失所。朝廷亦在竭力筹措,不日当有调拨。务必安抚民心,严防奸人煽动。钦此。”

每一个字都写得异常艰难。他知道“竭力筹措”四个字多么苍白,但他必须给地方,给百姓一个希望。

就在这时,一阵熟悉的、清雅的香气伴随着轻微的脚步声传来。李世民抬眼望去,只见长孙皇后端着一只白玉碗,步履轻盈地走了进来。

她穿着一件素色的宫装长裙,颜色已有些黯淡,袖口和下摆处,隐约可见几处细密的针脚,显然是精心缝补过的痕迹。虽贵为国母,却无半分奢华之气。

“二郎,”长孙皇后的声音温婉柔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目光落在李世民紧锁的眉头和疲惫的脸上,“可是又为关中的旱情烦忧?”

李世民看到妻子,紧绷的神色稍稍缓和,勉强挤出一丝笑容,但那笑容里也满是苦涩。“观音婢,你来了。”

他示意皇后在旁边的锦墩上坐下,又深深叹了口气,指向案头那堆奏疏,“还是关中的事。旱情愈演愈烈,各郡县告急文书雪片般飞来,都在求粮。

可……”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府库空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长孙皇后那身素净得甚至有些寒酸的宫装上,心中猛地一痛。

眼前这位陪伴他走过晋阳起兵、历经玄武门惊涛、母仪天下的女子,如今身上穿的,竟是缝补过的旧衣!那锦袍上黯淡的光泽,仿佛无声地诉说着皇家的窘迫。

他清楚地记得,就在去年,朝廷因北御突厥、赈济水患而财政吃紧时,是观音婢带头,默默地变卖了自己陪嫁和封后时受赏的许多珍贵首饰、华服,连同后宫嫔妃的份例也一减再减,将换得的钱帛悉数充入国库,解了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