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陆家东屋的灯光一直亮到凌晨。林晚秋伏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着几本泛黄的医书,最上面那本《本草纲目》的书页已经卷边,显然是经常翻阅。
辣椒,辛热,能温中散寒,治风湿痹痛......她轻声念着书上的记载,手中的钢笔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
自从守边贴初步成功后,林晚秋并没有满足。她知道,要研制出真正适合边防战士的贴剂,必须从古籍中寻找智慧,再结合现代药学进行改良。
第二天一早,她特意请了半天假,骑着自行车来到市图书馆。这是栋老旧的二层小楼,阅览室里散发着纸张和墨水特有的气味。
同志,我想借阅《外科正宗》和《医宗金鉴》。她对图书管理员说。
管理员是个戴眼镜的中年人,好奇地打量着她:这些可是专业书籍,同志你是医生?
我是军医。林晚秋递上工作证,正在为边防战士研制药品。
管理员肃然起敬,很快找来了她要的书籍。林晚秋在阅览室角落坐下,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
《外科正宗》中记载着桂附膏的配方,以肉桂、附子为主药,专治寒湿痹痛。林晚秋仔细抄录下来,又在旁边标注:附子有毒,需炮制,外用剂量需谨慎。
接着翻阅《医宗金鉴》,找到活络效灵丹的方解,其中川芎、当归的配伍让她眼前一亮:川芎活血行气,当归补血活血,正适合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关节痛。
但她很快发现,古籍中的方剂大多为内服,外用的记载相对简略。而且古人对药材的处理方法与现代有很大不同。
中午,她在图书馆门口的台阶上啃着自带的窝头,心里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这时,她想起陈守仁教授——这位老教授对古籍医方素有研究。
回到医院,她立即给陈教授写了封长信,详细说明守边贴的研发进展和遇到的困难,并附上从古籍中抄录的几个方剂。
陈教授尊鉴:学生近日研读《本草纲目》《外科正宗》等典籍,欲改良守边贴配方。古籍所载方剂虽妙,然多为内服,学生愚钝,不知如何化裁为外用之方......
信寄出后,林晚秋开始了自己的实验。她在药园专门开辟了一小块试验田,种植古籍中提到的辣椒、肉桂等药材。
嫂子,为什么要种辣椒?陆秀兰好奇地问,这不是做菜用的吗?
林晚秋小心地给辣椒苗浇水:《本草纲目》说辣椒能温经散寒,外用可治风湿痛。我想试试它的药效。
陆王氏看见儿媳种辣椒,也从老家寄来了辣椒种子:这是咱们家乡的特产,特别辣,药效应该更好。
一周后,陈教授的回信到了。厚厚的信封里除了回信,还有几页手抄的古籍资料。
晚秋同志:来信收悉,甚慰。汝之所思,正合医道古今为用之旨。观汝所列方剂,愚意以为当以辣椒、肉桂为君药,温通经络;佐以当归、川芎,活血化瘀......
陈教授在信中详细分析了每个药材的药性,还附上了几个古籍中外用膏药的制作方法。最让林晚秋惊喜的是,教授还提到了现代药理学对这些药材的研究成果。
现代研究表明,辣椒中的辣椒素具有明确的镇痛作用,肉桂醛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这封信让林晚秋豁然开朗。她立即按照陈教授的建议,重新设计配方。
试验过程并不顺利。第一批按照古方制作的贴剂,药效过于猛烈,有个别战士试用后出现皮肤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