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车上搬下一个木盒,里面是北城百姓托她带来的东西。
有百姓们捐赠的棉衣,有蓝百合抄的家书,还有孩子们画的“和平图”。
黎琛拿起一个画着太阳和房子的图画,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回家”,眼眶瞬间红了。
第七年的夏天,第一批士兵开始分批返回北城。
当黎琛和苏沅带着队伍走进北城城门时,百姓们自发站在街道两侧,手里捧着鲜花和食物,却没有人说话,只是看着他们,眼里满是心疼和敬意。
蓝大伯和蓝父冲上前,紧紧抱住蓝廷和苏沅,大伯娘拉着蓝玫瑰的手,摸着她手上的伤疤,哭得说不出话来。
这场胜利来得微乎其微,代价惨重到让每个人都难以释怀。
但当夕阳洒在北城的城墙上,看着孩子们在街道上奔跑,看着百姓们重新打开商铺的门,所有人都明白,七年的坚守没有白费,那些牺牲的人没有白死。
乱世的微光,终在无数人的坚守中汇聚成炬,照亮了和平的路,也让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安宁。
胜利的欢呼褪去后,北方与南方的土地上,满目疮痍的废墟成了最沉重的底色。
战后重建的号角,在寂静的硝烟中悄然吹响,所有人又带着七年鏖战的疲惫,投入了新的“战斗”。
黎琛成了重建的核心统筹者。
他先是组织士兵清理战场,将牺牲将士的遗骸收殓安葬,为每个墓碑刻上名字,哪怕只是“无名战士”,也要让他们有处可归。
接着,他牵头修缮被炸毁的城墙与房屋,从北方各城调集工匠,优先修复学校、医馆和粮栈。
有次在督查城墙修缮时,他看到几个老兵在废墟里捡拾砖块,一问才知是想亲手重建家园,便立刻将他们编入修缮队,还笑着说:“咱们一起把家建得比以前更结实。”
苏沅的诊所重新开张,却比战前更忙碌。
除了给百姓看病,她还要为受伤的士兵做康复治疗——那些断了胳膊、少了腿的士兵,需要一遍遍练习走路、握东西。
苏沅总是耐心陪着他们,还特意调配了有助恢复的汤药。
她还在诊所旁办了“卫生学堂”,教百姓如何预防战后瘟疫,如何处理伤口,课堂上挤满了人,连老人都拿着小本子认真记笔记,说“要跟着蓝医生学本事,好好过日子”。
蓝玫瑰带着商会的人,整合南北商户资源,将南方的粮食、北方的布匹运到各城,平抑物价,还开设了“互助商铺”,百姓缺什么,可先记账赊购,等秋收后再还。
有个商户担心亏本,蓝玫瑰却说:“大家刚经历战乱日子不好过,咱们先帮衬着,等家园建好了生意自然会好起来。”
蓝廷则负责粮栈的重建与粮食调配。
他带着伙计们修复被炸毁的粮囤,还组织百姓开垦荒地——战后很多土地荒芜,他就从北城调运种子,教南方百姓种北方的耐旱作物。
有次遇到旱灾,他亲自去山里找水源,带着百姓挖水渠,连续一个月泡在工地晒得黝黑,却看着庄稼冒出嫩芽,笑得格外开心。
蓝百合的书局也重新开门。
她组织识字的百姓,教孩子们读书写字,还把七年里士兵们的故事写成小册子,免费发给大家,那些关于坚守、关于牺牲的故事,成了孩子们最好的课本。
有个孩子读完册子,拉着蓝百合的手说“长大后也要当士兵,保护家园”,蓝百合点头,眼里满是欣慰。
北城的百姓更是全员出动。
年轻小伙帮着修缮房屋,妇女们织布缝衣,老人则带着孩子清理街道。
有次重建学校时,百姓们自发捐钱捐物,有的送木料,有的送笔墨,连之前逃难回来的人家,都把仅有的口粮拿出来,分给工匠们。
大家都说:“七年都熬过来了,现在一起建家园,再苦也值。”
重建的日子依旧辛苦,却处处透着希望。
秋天到来时,第一批修缮好的房屋迎来了住户,学校里传来了孩子们的读书声,粮栈里堆满了新收的粮食。
黎琛和苏沅站在城楼上,看着脚下渐渐恢复生机的北城,相视而笑。
七年战火虽留下了伤痕,但只要大家同心协力,终能在余烬之上,筑起更温暖、更安稳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