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的战火将北城的春日熬成了深秋,前线传来的消息越来越沉重。
倭寇不断增兵,左翼防线反复拉锯,士兵伤亡日渐增多,电报里“急需兵员”“急需药品”的字眼,像重石压在北城每个人心上。
这天清晨,军政署前的空地上搭起了征兵台。
赵副官穿着军装站在台上,声音因连日操劳而沙哑,却依旧铿锵有力:“乡亲们!前线的兄弟们在流血牺牲,他们守的不仅是南方的土地,更是咱们北城的家门!现在兵员紧缺,希望有志之士能挺身而出,跟我们一起去前线,把倭寇赶出去!”
台下静了片刻,很快就有年轻小伙举起手:“我去!我跟黎司令杀倭寇!”
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往前挤,有刚成年的少年,有扛着锄头的农夫,还有放下账本的商户伙计,征兵台前很快排起了长队。
赵副官看着眼前的场景,眼眶发热,又立刻让人快马加鞭去北方其他城市动员——多征一个兵,前线就多一分希望。
征兵的消息传到蓝家时,苏沅正在医站给受伤的守城士兵换药。
她处理完后,径直去找蓝廷和蓝玫瑰:“哥,玫瑰姐,前线缺医生,我想南下当军医。”
蓝廷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我跟你一起去,运输队之前送物资总遇到小股倭寇,我去能多照应,还能把咱们新筹集的粮食和药品安全送到前线。”
蓝玫瑰放下手里的商会名册,眼神坚定:“我也去,商会在南方还有几个联络点,我去协调物资调度,让前线的补给更顺畅。”
三人一起去找蓝大伯和蓝父时,两位老人正坐在堂屋下棋,棋盘上的棋子半天没动——他们早从赵副官那里听说了前线的艰难。
听了苏沅三人的决定,蓝大伯放下棋子,沉默片刻,起身从柜里拿出三枚平安符,是他特意去庙里求的:“你们要去,我们不拦着——国难当头你们做得对!但一定要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我们在北城等你们回来。”
蓝父拍了拍蓝廷的肩膀,声音有些哽咽:“到了前线,多听黎司令的安排,保护好你妹妹和玫瑰,家里有我们,你们放心。”
大伯娘没多说什么,转身进了厨房,连夜给三人收拾行李,往包袱里塞了厚厚的棉衣和晒干的肉干,嘴里念叨着:“南方冷,多穿点;饿了就吃点肉干,别亏待自己。”
出发那天,北城的百姓又来送行。
苏沅穿着一身素色的医袍,背着沉甸甸的药箱;蓝廷和蓝玫瑰跟在后面,身边是装满物资的车队。
赵副官亲自送他们到城门,递过一封写给黎琛的信:“告诉黎司令,北城我会守好,征兵和物资都会跟上,让他放心。”
苏沅接过信,放进药箱最里面,抬头望向南方的方向——那里战火纷飞,却有她牵挂的人,有需要她的士兵。
她深吸一口气,轻声说:“我们走。”
车队缓缓驶出城门,朝着前线的方向前进。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留下深深的痕迹,就像他们此刻的决心。
乱世之中,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唯有并肩前行才能守住家园,迎来和平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