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岁月(2 / 2)

“安之慢点跑,别摔着!”闻惜惜抱着刚满周岁的儿子过来,小家伙穿着虎头鞋,伸手就要抓苏沅膝头的文件。

尹承跟在后面,手里提着个食盒,里面是给孩子们做的桂花糕,“刚从南边考察回来,铁路都铺到樟河了,以后运粮再不用绕山路。”

苏沅笑着逗弄怀里的小家伙,看他抓住自己的钢笔往嘴里塞,忽然想起当年在军校教学生握笔的日子。

“民生部刚递了报告,说要在樟河建水电站。”她抬头看向尹承,“资金不够的话,商务部得想想办法。”

“早备着呢。”尹承打开食盒,香气漫开来,“西洋的银行愿意贷款,梅部长谈的条件,比预想的好太多。”

正说着,梅如故回来了。

他刚结束与东洋使团的谈判,西装上还沾着点海风的潮气,手里却提着个纸包,里面是安之念叨了几天的风筝。

“谈判很顺利。”他摸了摸宁之的头,将风筝递给安之,“他们答应归还当年抢走的古籍了。”

苏沅抬头时,看见他鬓角多了几根白发,像落了点雪。

这些年他为了外交事务四处奔走,时差颠倒成了常事,眼底总带着淡淡的青影,却从未在她面前喊过累。

她起身替他解下领带,指尖划过他颈间的疤痕——是当年在密道里被碎石划伤的,如今成了岁月的勋章。

“今晚别忙了。”她说,“陪孩子们放风筝。”

夕阳把暖房染成了金红色。

安之举着风筝在草地上跑,宁之追在后面喊“慢点”,尹承的儿子被闻惜惜抱在怀里,咯咯地笑着拍小手。

梅如故站在苏沅身边,看着孩子们的身影,忽然低声道:“当年在黑石城,我总想着,什么时候能让孩子们不用躲炮弹,能好好在草地上跑。”

“现在做到了。”苏沅靠在他肩上,看远处的铁路桥横跨在河面上,火车鸣着笛驶过,像条游向未来的长龙。

她的身体确实没能如常人般孕育生命,但这些年看着华国从废墟上站起,看着孩子们在阳光下长大,忽然觉得,那些流过的血、受过的伤,都有了归宿。

夜里,孩子们睡熟后,两人坐在灯下看文件。

苏沅的案头是新修订的《教育法案》,要在全国建百所新学校;梅如故的桌上是与西洋签订的贸易协定,墨迹还带着新鲜的香。

宁之不知何时醒了,揉着眼睛站在门口:“爹爹,娘亲,老师说明天要学《兰草谣》。”

梅如故把她抱到膝头,轻轻哼起那首写了十年的调子。

苏沅放下笔,看着父女俩的身影被灯光投在墙上,忽然想起婚礼那晚的雪,想起洞房里的红烛,想起无数个并肩作战的夜晚。

原来圆满从不是复刻别人的日子,而是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把遗憾走成风景。

安之长大后考进了军校,像苏沅当年一样,成了守护疆土的军人;宁之继承了梅如故的才华,在外交部做了翻译,把华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尹承的儿子接管了家族的商队,却总爱往乡村跑,成了推广新稻种的农学家。

又过了许多年,苏沅和梅如故退居二线,把办公室搬到了暖房隔壁。

每日清晨,他们会一起浇花,看报纸,听孩子们汇报各自的工作。

有次安之带着军校的学生来拜访,指着暖房里的墨兰说:“这是闻总理和梅部长当年种下的,如今全国的学校都在种,说要记住那些守护过我们的人。”

夕阳穿过窗棂,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

他们的戒指早已磨得发亮,却依旧牢牢地套在指根,像那些从未褪色的誓言。

远处的城市传来汽笛声,高楼拔地而起,火车穿梭不息,华国正以他们当年期盼的模样,向着未来奔跑。

梅如故替苏沅理了理额前的碎发,她的头发也白了,却依旧梳得整整齐齐。

“你看。”他轻声说,“我们种下的兰草,真的开满了这片土地。”

苏沅望着窗外,孩子们的笑声从远处传来,与当年暖房里的炭火声、战场上的号角声、谈判桌上的争执声,渐渐融成了一首悠长的歌。

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结局——不是所有故事都要有相同的脚本,而是那些并肩走过的路,那些共同守护的信念,终将在岁月里,长成无人能及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