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次,崇祯因为听信了奸臣的谗言,想处死正直的大臣袁崇焕。周皇后知道后,赶紧劝崇祯:“皇上,袁崇焕是镇守辽东的大将,要是杀了他,谁来抵挡后金的铁骑?而且袁崇焕有没有谋反,还没查清楚,您可不能轻信谗言,错杀忠良啊。”
可惜的是,当时的崇祯已经被各种坏消息冲昏了头脑,没有听进周皇后的劝告,最终还是处死了袁崇焕。后来,后金铁骑因为没了袁崇焕的阻挡,多次南下骚扰,崇祯这才后悔不已,经常跟周皇后说:“当初要是听了你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了。”
周皇后不仅关心朝政,还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她和崇祯有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周皇后对这三个儿子要求非常严格,每天天不亮就叫他们起床读书,还亲自检查他们的功课。她经常对儿子们说:“你们是大明的皇子,将来要为国家出力。现在不好好读书,不学本事,将来怎么能担当大任?”
有一次,太子朱慈烺因为贪玩,没完成当天的功课,还撒谎说自己背下来了。周皇后知道后,没有打骂他,而是把他叫到面前,严肃地说:“你父亲每天为了国家大事,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你作为太子,不仅不体谅父亲,还撒谎骗我。将来让你继承大统,怎么当个好皇帝?”
朱慈烺被母亲的话吓到了,赶紧承认了错误,还主动把没背下来的内容抄了十遍。从那以后,朱慈烺再也不敢贪玩,学习也越来越认真。后来,即使在明朝灭亡前夕,太子朱慈烺依然保持着良好的习惯,还试图组织兵力反抗李自成,可惜最终还是失败了。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年,也是周皇后生命中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一路打到了北京城下;而崇祯皇帝,虽然拼尽全力抵抗,却因为手下的大臣要么贪生怕死,要么互相推诿,始终没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起义军开始攻打北京内城,炮声、喊杀声此起彼伏,整个紫禁城都笼罩在恐惧之中。宫女太监们四处逃窜,有的甚至翻墙逃跑;大臣们更是跑得无影无踪,只有少数几个忠臣还陪在崇祯身边。
当天晚上,崇祯皇帝来到坤宁宫,看到周皇后正平静地收拾着东西——她把自己和崇祯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还把太子、定王、永王的衣物打包好,准备让太监送到外戚家里躲藏。
崇祯看着周皇后,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皇后,朕对不起你,对不起大明的列祖列宗。北京要破了,咱们的好日子到头了。”周皇后也红了眼眶,但还是强忍着泪水说:“皇上,臣妾嫁给您十七年,从来没有后悔过。如今国破家亡,臣妾绝不会苟活,一定会陪着皇上。只是太子和两位王爷还小,您一定要想办法让他们活下去,将来或许还有复国的希望。”
崇祯点了点头,立刻让人把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送到外戚周奎、田弘遇家里躲藏。然后,他又来到坤宁宫,跟周皇后做最后的告别。
周皇后看着崇祯,轻声说:“皇上,臣妾先走一步,在九泉之下等您。您是大明的皇帝,绝不能被反贼俘虏,一定要保住大明的尊严。”说完,她转身走进内室,关上房门,用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三十六岁。
据《明季北略》记载,周皇后临死前,还对身边的宫女说:“我大明二百七十七年江山,今日亡矣,我何忍独生!”这句话,既是她对大明的忠诚,也是她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崇祯皇帝听到周皇后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绝,他冲进内室,看着周皇后的遗体,哭着说:“皇后,你做得对,朕这就来陪你。”然后,他又来到袁贵妃的寝宫,让袁贵妃殉国。袁贵妃不忍心,想自杀却没有成功,崇祯皇帝只好拔出剑,砍伤了她(后来袁贵妃被李自成的起义军救了下来,顺治年间病逝)。
处理完后宫的事情后,崇祯皇帝带着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今景山)。他看着山下火光冲天的北京城,想到了周皇后的嘱托,想到了大明的列祖列宗,最终在一棵歪脖子树上自缢身亡,临死前还在衣服上写下血书:“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皇帝和周皇后去世后,李自成的起义军进入北京。起义军士兵在坤宁宫发现了周皇后的遗体,因为敬佩她的忠贞,没有伤害她的遗体,还让人把她的遗体收敛起来。后来,顺治皇帝入关后,为了拉拢明朝的遗臣遗民,下令以皇后的礼仪,将周皇后与崇祯皇帝合葬在思陵(崇祯皇帝的陵墓)。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价周皇后:“烈皇后圣质端凝,少而贞静,长而淑慎,上以恭俭,后以节俭佐之,内治修明,中外瞻仰。及国亡,以身殉国,可谓烈矣!”这个评价,既是对周皇后一生的肯定,也是对她忠贞气节的赞扬。
参考《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