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62章 周皇后:淑慎持身辅乱朝,青史留名叹寂寥

第62章 周皇后:淑慎持身辅乱朝,青史留名叹寂寥(1 / 2)

淑慎持身辅乱朝,荆钗布裙胜珠瑶。

煤山风咽君后殉,青史留名叹寂寥。

在明朝三百年的后宫里,若论最让人唏嘘的后妃,当属崇祯皇帝的周皇后。她赶上了大明最烂的“剧本”——登基时江山已是千疮百孔,内有农民起义军攻城略地,外有后金铁骑虎视眈眈,朝堂上还挤满了只会互相甩锅的官员。但这位皇后没躺平、没摆烂,反而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搞“后宫节流”,陪着崇祯皇帝硬扛了十七年,最后在破城之日,用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成了大明最后一位殉国的皇后。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位“硬核贤后”的一生,看看她是如何在末世的风雨里,活成了崇祯身边最靠谱的“队友”。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周皇后出生在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一个普通家庭。她的父亲周奎,早年就是个靠摆摊卖布糊口的小商贩,性格老实巴交,连跟人讨价还价都脸红。按说这样的家庭,女儿最多嫁个普通人家,过着柴米油盐的小日子,可命运偏偏给周皇后开了个“大玩笑”——她竟然被选进了宫,还成了未来皇帝的妻子。

这事要从天启七年(1627年)说起。这一年,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因为没有子嗣,皇位就传给了他的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崇祯刚登基,朝堂上还被魏忠贤的阉党搅得乌烟瘴气,后宫更是一片混乱。于是,大臣们联名上奏,请求崇祯赶紧选一位皇后,整顿后宫秩序。

选皇后的标准向来严格,要么是名门望族的千金,要么是勋贵大臣的女儿,像周奎这样的“布衣之家”,原本连参选的资格都没有。可偏偏当时负责选后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德化,是个难得的正直人。他觉得大明已经够乱了,选皇后就得选个踏实本分、能帮皇帝分忧的,而不是那些只会摆架子、搞攀比的豪门小姐。

就这样,十五岁的周皇后凭着清秀的容貌、沉稳的性格,还有一手好针线活,从众多候选人里脱颖而出,被崇祯皇帝选中,封为信王妃(当时崇祯还是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崇祯登基后,又正式册封周王妃为皇后,入住坤宁宫。

刚当上皇后的时候,周皇后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后宫里的宫女太监,大多是魏忠贤留下的人,要么心怀鬼胎,要么习惯了铺张浪费;还有些太妃、嫔妃,因为周皇后出身低微,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暗地里说她“小家子气”。

换做别的皇后,可能早就慌了神,要么找皇帝哭诉,要么拉拢势力打压异己。可周皇后偏不,她走的是“实干路线”。首先是整顿后宫开支——她发现后宫里的宫女太监,光是每天的饮食开销就大得吓人,很多食材做了根本没人吃,最后全浪费了。于是她亲自制定了“后宫饮食标准”,规定每人每天的食材用量,还把宫里闲置的土地开垦出来,种上蔬菜、粮食,甚至养了几只鸡,搞起了“后宫农场”。

有一次,崇祯皇帝去坤宁宫,看到周皇后正带着宫女们在院子里种菜,身上还穿着打补丁的衣服,顿时又感动又心疼。他拉着周皇后的手说:“皇后,朕让你受委屈了。”周皇后却笑着说:“皇上,如今国库空虚,前线的士兵连饭都吃不饱,臣妾怎么能铺张浪费呢?这些菜种出来,不仅能省下一笔开支,还能让大家尝尝新鲜,多好啊。”

崇祯听了,心里更不是滋味。从那以后,他也开始带头节俭,把宫里的金银器皿都换成了铜器,还下令撤销了很多不必要的宫廷机构,削减了后宫的脂粉钱。据《明史·后妃传》记载,周皇后“性慎谨,上恭俭,后益以俭佐之,衣不曳地,布素少修饰”,意思是周皇后性格谨慎,崇祯皇帝崇尚节俭,皇后就更加节俭来辅佐他,衣服短得不会拖到地上,平时穿粗布衣服,很少装饰自己。

除了节俭,周皇后还很会处理后宫关系。有一次,崇祯的宠妃田贵妃,因为嫉妒周皇后受宠,故意在礼仪上挑刺,不肯给周皇后行礼。宫女们都以为周皇后会发火,没想到她只是平静地说:“田妹妹刚入宫,可能还不懂宫里的规矩,以后慢慢学就好了。”然后还亲自给田贵妃倒了杯茶,化解了尴尬。

田贵妃没想到周皇后这么大度,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后来不仅主动给周皇后道歉,还成了周皇后的“盟友”,一起辅佐崇祯皇帝。至于那些看不起周皇后的太妃、嫔妃,看到她把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又深得崇祯信任,也渐渐收敛了态度,再也不敢说她的闲话了。

崇祯皇帝登基后,日子过得比谁都难。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四处攻城略地,外有后金(后来的清朝)铁骑不断南下骚扰,朝堂上还有东林党和阉党互相倾轧,每天都有坏消息传来。崇祯经常愁得睡不着觉,有时候甚至在朝堂上哭鼻子。

而周皇后,就成了崇祯唯一的“情绪垃圾桶”和“精神支柱”。每当崇祯因为朝政不顺而烦躁的时候,周皇后总会默默地陪在他身边,要么给她端上一杯热茶,要么跟他聊些家常,缓解他的压力。

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冷,崇祯因为前线战事不利,在书房里急得团团转,连晚饭都没吃。周皇后知道后,亲自下厨,做了一碗崇祯最爱吃的荠菜馄饨,送到书房。崇祯看到馄饨,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他一边吃一边说:“还是皇后最懂朕。”周皇后坐在一旁,轻声说:“皇上,再难的日子咱们也能熬过去。只要君臣一心,一定能把那些反贼、鞑子赶出去。”

周皇后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崇祯,还在政治上给了他不少帮助。她虽然身处后宫,却很关心朝政,经常通过崇祯身边的太监,了解朝堂上的情况。有一次,崇祯想提拔一个叫杨嗣昌的大臣,让他负责镇压农民起义军。可很多大臣都反对,说杨嗣昌是“阉党余孽”,不能重用。

崇祯拿不定主意,就跟周皇后商量。周皇后说:“皇上,选大臣不能只看他的出身,要看他的能力。如今正是用人之际,要是杨嗣昌真有本事,能为皇上分忧,就算他以前跟阉党有过牵连,也可以给他一个机会。”崇祯听了周皇后的话,最终还是提拔了杨嗣昌。后来,杨嗣昌果然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少功劳。